重要的消息有哪些
端午A股休市安排公布
5月22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均發布端午休市安排。根據安排,5月31日(星期六)至6月2日(星期一)休市,6月3日(星期二)起照常開市。
證監會嚴伯進:更大力度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5月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精準支持硬科技企業上市方面,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更加精準地識別篩選優質的科技企業,對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上市適用綠色通道。針對科技企業的特點用好現有制度,更大力度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積極穩妥推動科創板第五套標準要有新的案例推出。
證監會嚴伯進:持續優化科技企業境內上市環境 支持優質紅籌科技企業回歸境內上市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證監會將持續優化科技企業境內上市的環境,會實施更加靈活精準的新股發行逆周期調節機制,把握好新股發行的節奏。健全投融資相協調機制,進一步增強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繼續發揮好創新試點的相關制度,支持優質紅籌科技企業回歸境內上市。
證監會嚴伯進:將為科技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可預期的監管政策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證監會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支持科技企業用好境內境外兩個資本市場,自境外上市備案新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已經完成242家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其中有83家科技型企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證監會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利用境內境外資本市場發展,為科技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可預期的監管政策。
證監會嚴伯進: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安全性和使用的規范性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證監會在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募集資金的監管。一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首發和再融資的募集資金都有嚴格監管要求、披露要求和使用要求。近期證監會修訂發布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規則,提出募集資金應當專款專用、專注主業,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嚴格監管募集資金用途的變更,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安全性和使用的規范性。
央行朱鶴新:希望推動加大科技金融風險補償力度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5月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證券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希望推動加大科技金融風險補償力度。財政政策對于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將配合好財政部門,用好用足現有的貸款貼息、保險補貼、風險補償等政策,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的作用。
央行朱鶴新:債券市場“科技板”將重點支持排名靠前、投資經驗豐富的頭部股權投資機構發行債券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表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發行人靈活分期發行債券、簡化信息披露要求、減免債券發行交易的部分手續費。債券市場“科技板”最需要支持的是股權投資機構,因為股權投資機構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主要力量,主要存在輕資產、長投資周期等特點,靠自身發債融資的話會存在融資期限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債券市場“科技板”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此外,還將創建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機制,由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債券市場“科技板”將重點支持排名靠前、投資經驗豐富的頭部股權投資機構發行債券。
央行朱鶴新:加強科技型企業跨境金融服務 穩步推進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表示,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推動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和股權投資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形成差異化、專業化的發展格局。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提供融資支持。加強科技型企業跨境金融服務,穩步推進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
科技部邱勇:希望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長效投入機制
科技部副部長邱勇5月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日,科技部等七部門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希望通過該文件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長效投入機制。通過該文件形成科技金融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金融資本和科技創新之間搭起一座紐帶和橋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金融監管總局:近期將批復第三批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 規模為600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5月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前期最早一批是500億元,第二批試點1120億元,近期還會批復第三批600億元試點規模。
央行:5月23日開展5000億元MLF操作
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5月23日(周五),中國人民銀行將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5000億元MLF操作,期限為1年期。
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19部門首次聯合發文明確目標
近日,民政部等19部門首次聯合印發《關于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 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意見全文共4個方面10余條政策措施,明確了到2029年和2035年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階段性目標。
意見提出,到2029年,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政策法律環境初步建成,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清理完成,“銀齡行動”等老年人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基本形成,老年人教育、文化、體育服務供給更加高效,老年人社會參與能力逐步提升;到2035年,老年人社會參與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更加豐富,積極老齡觀成為全社會共識,老年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會見美商界和國際金融機構代表
5月20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分別會見美前財長、華平投資集團主席蓋特納,國際金融協會總裁安德慕,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全球投資研究部主管哈祖斯,就中美和全球經濟形勢、兩國宏觀經濟政策及中美經貿關系等議題交換意見。廖岷副部長重點介紹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強調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確定性。
商務部:家電類商品零售額連續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商務部5月22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介紹近期商務領域重點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何詠前介紹,根據相關部門統計,2024年9月到2025年4月,家電類商品零售額連續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4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電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了38.8%,在16大類消費品增速中位列第一。今年以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擴圍提質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成效持續顯現。
商務部再回應美國對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
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就美國對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一事提問。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表示:中方已多次闡明立場。美方濫用出口管制,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危害中國發展利益。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將密切關注美方后續情況,并采取堅決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這些公司新聞不能錯過
健友股份:獲得股份回購資金貸款支持;
中集集團:擬5億港元回購H股;
工大高科:股東張利擬減持公司不超0.8%股份;
德邁仕:公司控制權擬變更,實控人將變為潘異;
澳華內鏡:持股平臺擬減持公司不超0.93%股份;
宏創控股:擬635.18億元購買宏拓實業100%股權;
商絡電子:股東謝麗擬減持公司不超0.51%股份;
壹網壹創:股東及董事擬合計減持公司不超3.02%股份;
網宿科技:部分董事及高管擬合計減持股份不超185.1萬股;
邵陽液壓:特定股東擬減持公司不超0.52%股份;
南京港:公司股票交易存在市場情緒過熱情形;
藏格礦業:收到參股公司巨龍銅業現金分紅款15.39億元;
麗珠集團:擬約15.87億元收購越南IMP公司64.81%股份;
*ST太和披露異動公告,控制權變更存不確定性;
長鴻高科:公司及相關人員收到寧波證監局警示函;
成都先導:員工持股平臺擬2500萬元至50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
萬華化學:煙臺產業園乙烯一期裝置停產技改;
中國電建:1至4月新簽合同金額3864.9億元,同比下降4.9%;
中南傳媒:簽訂10.09億元政府采購合同協議書;
新華保險:將出資100億元認購鴻鵠基金二期;
永安藥業:股價短期漲幅較大,存在市場情緒過熱風險;
鴻利智匯:控股股東擬2500萬元至5000萬元增持股份;
湖北宜化:控股股東獲得股票增持專項貸款承諾函;
大千生態:新華發行集團擬減持公司不超3%股份;
中鋼洛耐: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承諾12個月內不減持;
巨星科技:副總裁李鋒、周思遠擬合計減持不超0.03%股份;
通化東寶:擬13.01億元轉讓特寶生物5.7%股份;
舒泰神:股價短期波動可能缺少業績基本面支撐;
通靈股份:控股股東擬存續分立。
券商關注什么
銀行業
財通證券:從2024年上市銀行年報出發,不難理解本次存款利率調降幅度超預期,債市看多依舊是大方向。一是宏觀壓力,資產擴張頭部集中化,貸款難、票據沖量,個人貸款低增與存款高增和存款定期化并存,按揭貸款增長繼續放緩;二是銀行自身層面,資產荒壓力下,銀行更加依賴債券投資,而且商業銀行資本新規導致金融投資標準化,直接投資和委外投資都更青睞純債,直接利好利率債、中高等級信用債。
半導體
長江證券:科技創新是半導體行業成長的關鍵因素,2023年以來半導體行業在AI大模型技術突破帶來的泛AI需求爆發的驅動下持續高增,受部分需求轉弱及季節性影響,2025年2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金額達549.2億美元,同比增長17.10%,環比下降2.85%。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年初至今國際關系變化帶來的擾動較多,國內外半導體企業股價表現卻呈現此消彼長之勢,國產化經年蓄勢,如今已非往昔,股價表現的強韌或可見一斑。從新需求、新增長來看,AI相關的結構性需求相對非AI的部分而言相對較強,AI終端化也已逐步在產業趨勢中體現,未來AI帶來的新需求、相對健康的行業庫存,以及更為強韌的國內需求,有望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打開新一輪成長周期。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