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幕上勾勒一個圖案,選擇印象畫派風格,數秒即可生成相應風格的圖畫;戴上腳踏,揮動兩根鼓棒“敲擊”空氣,即可沉浸式敲打架子鼓……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上,這樣科技與文化深度交融的場景隨處可見。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文博會在廣東深圳拉開帷幕。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文博會歷來是觀察中國文化產業的一扇重要窗口。當前,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驅動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科技已成為行業不可忽視的一股浪潮。因此,本屆文博會強調文化科技雙核驅動,不僅匯聚了全球文化“頂流”,還吸引了一批科技“新勢力”參展,極高的“含科量”成為最大看點。記者實探文博會,通過采訪多家上市公司及初創企業發現,科技已深入滲透文化生產、消費、傳播的整個鏈條之中,為文化產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變革。
打造文化創作生產新范式
走進本屆文博會的騰訊展區,“打造好用的AI,讓中國故事被世界看到”這句話首先映入眼簾。騰訊有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作為擁有文學、影視、音樂、游戲、電競、動漫等多個內容板塊的公司,騰訊致力于通過文博會,展現以騰訊混元大模型為技術基底的數字工具如何融入到內容生產創作的全產業鏈中,促進優質文化內容生產。
過去,為一部影視劇或一款游戲制作宣傳海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如今借助AI大模型,文化宣傳產品的生產流程已大幅加快。以制作一張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宣傳海報為例,記者在現場看到,只需要在混元大模型中輸入“青春校園、操場跑道、視覺風格輕快明亮”等所需畫面元素及風格,選擇相應的宣傳載體和關鍵詞,就可以快速生成宣傳文件。
“隨著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我們能看到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深入到千行百業。騰訊本身有強大的技術底座騰訊混元大模型,以及覆蓋連接海量用戶的C端AI應用,可以應用于文化內容創作及生產,激發‘文化+科技’的新生產力。”騰訊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距離騰訊展區不遠的三七互娛展區,AI大模型同樣已深度嵌入這家游戲上市公司的整體業務鏈條之中。“我們打造了自研的行業大模型‘小七’,能精準支持廣告計劃投放,生成符合三七互娛自研游戲畫風的圖片、視頻及3D素材,同時在代碼和文本創作領域表現卓越,全面賦能游戲研發與運營。”三七互娛集團高級副總裁程琳表示。
據程琳介紹,截至今年一季度,三七互娛在國內發行端AI視頻的占比接近80%,在海外發行端AI視頻占比70%,AI展現出了極強的內容生產力。除此以外,AI智能客服已經進入三七互娛的所有游戲,準確率超過80%,在優化游戲體驗的同時極大降低了相關成本。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14萬億元,其中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9萬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高出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借助科技工具,傳統的文化創意生產流程正加速走向數字化、智能化。
打開文化消費體驗新空間
蛇年春晚,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以一場精彩的秧歌舞表演,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巧妙融合展現得淋漓盡致。本屆文博會上,宇樹科技攜人形機器人G1亮相,吸引了許多觀眾與之互動。
近年來,機器人越來越頻繁地進入各地文旅景區,成為各地促進文旅消費的新抓手。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也已走進了山東青島浮山所、四川成都都江堰等多個景區,成為“流量擔當”。
“機器人是一個文化傳播載體,就像景區的宣傳大使。例如,我們在一個景區中將機器人打造成了道士的形象,讓它向游客講解歷史、占卜。與真人相比,機器人能夠賦予景區文化不一樣的意義。”宇樹科技文旅負責人李子雄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前各地文旅都希望用前沿科技宣傳當地文化,機器人的形式新穎,能夠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
除了形形色色的機器人,還有各式各樣的VR眼鏡與智能頭顯。記者實探發現,許多參展商在本屆文博會上帶來了功能先進的硬件設備,并展示了這些設備如何創造新的文化消費場景。
在宸境科技的展臺,一名觀眾正戴著一套智能頭顯,開展一場沉浸式游船VR體驗。展區工作人員表示,這一項目名為《天樞·古運河的心跳》,由宸境科技和梁溪文旅集團攜手打造,VR體驗時長是15分鐘,把無錫地標與非遺元素在虛擬世界中與游船航行精準同步,讓游客更好地領略江南文化韻味。
“游船項目在許多地方同質化較為嚴重,尤其是江南地區,每個景區可能都有小橋流水。加入科技元素后,有助于實現文旅場景的升級,提升游客的游船體驗。”宸境科技展臺工作人員說,該項目已在今年“五一”假期落地,為景區增收打開了新空間。
不過,當機器人、VR眼鏡、智能頭顯等智能硬件成為文化場景中的“標配”,應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的困境?在李子雄看來,最核心的是要根據場景進行精準適配,實現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構建獨特的機器人個人IP,在外觀、語言方面結合當地的特色做好定制化,還可以探索通過周邊商品等衍生消費開辟營收新路徑。”李子雄說。
帶來文化傳承傳播新可能
近年來,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一件件現象級的文化產品密集出圈。這些作品不僅有優秀的故事內核,同時還使用了大量AI、AR、VR技術及動畫特效,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雙向奔赴”。
在三七互娛的展區,一款全球發行的游戲《叫我大掌柜》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該游戲以古代經商為題材,國風厚涂水墨為美術風格,融入了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洋溢著濃濃的“中國風”。但就是這樣一款游戲,卻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玩家,其中推出的《南海絲路》特別版本更是在推廣期間觸達了3.6億次海外用戶。
“我們認為,科技手段為中國文化傳播帶來了更廣泛的渠道和更生動的呈現形式。”程琳表示,一方面,AI、虛擬現實等技術能夠打造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場景,讓玩家深度參與到文化內容中;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精準了解不同地區玩家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喜好,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優化文化傳播策略。
除了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科技還讓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有了實現的可能性。比如,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下,騰訊聯合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發起了“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 “項目組基于騰訊云AI影像修復技術,轉錄和修復了30多部經典戲曲作品。”騰訊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珍貴的經典影像片段,大多拍攝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存在殘缺、抖動、劃痕、閃爍、噪聲、模糊等各種問題。借助AI影像修復技術,不僅能填補殘缺,還更注重視頻的細節和質感,讓最終的呈現更細膩鮮活。
廣東群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10多個歌舞機器人,精準模仿潮汕英歌舞,為非遺添了“賽博味”;杭州何璇智能機器人帶來的鋼琴演奏機器人,用一雙靈巧手,讓《青花瓷》的古典旋律余韻悠長……在本屆文博會上,一個個將中華文化元素與前沿科技巧妙融合的場景無不表明:科技自強,正為文化自信寫下生動的注腳。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