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觀察丨簽字即擔責 保代守門人責任要壓實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譚楚丹2025-05-14 06:44

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藍山科技證券虛假陳述案作出二審判決,維持一審認定保薦代表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判決。這標志著我國首例由保薦代表人向證券投資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正式生效。該案例對證券從業人員敲響警鐘:執業質量不僅決定其能否符合監管規范,更決定其未來是否會因此承擔巨額民事賠償。

2019年證券法修訂,將“保薦人、承銷商直接責任人員”納入虛假陳述連帶責任主體,除非相關人員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該修訂旨在通過個人責任穿透,倒逼保代提升執業審慎性。但在司法實踐中,因個人賠付能力有限,原告投資者往往僅起訴中介機構而放棄追責保代個體。項目簽字人通常僅被行政處罰,未涉及民事追償。

上述案例在業內被認為極具參考價值。當新的法律落地實施,從業人員需要重構執業策略,不僅要規避職業風險,更要對項目進行責任管理。

一是要有敏銳的“風險嗅覺”和專業的職業判斷。在“零容忍”環境下,風險判斷能力已成為中介機構從業者的“執業生命線”。從業人員應對異常財務指標、關聯交易隱蔽化、客戶集中度畸高等風險信號保持高度敏感,將“風險嗅覺”鍛造為“肌肉記憶”,把質疑精神融入職業基因。

二是強化實質核查。一方面,加強流程合規審核,避免存在核查程序缺陷;另一方面,“程序合規”要轉向“實質穿透”,“留痕管理”不是免責盾牌,從業者應建立穿透式核查能力及時發現重大問題。

三是不能過度依賴其他中介機構。保薦機構雖可合理信賴審計機構、評估機構等出具的專業報告,但絕非撒手不管,這些報告也不是免責“護身符”。從業人員仍需對關鍵風險點保持獨立判斷,對客戶訪談記錄、供應商函證、政府監管記錄等交叉驗證,方能筑牢風險防線。

藍山科技案再度警示從業人員,應將“勤勉盡責”從職業口號內化為執業本能,切實履行注冊制賦予的資本市場“守門人”職責,推動行業從“規模崇拜”轉向“質量提升”。

責任編輯: 劉少敘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日韩欧美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在线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播放 | 亚洲人成的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