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專訪丨北大深研院張浩然:讓AI和機器人更懂人,做“人本智能”探索者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安宇飛2025-05-04 19:29

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一處透明玻璃小屋格外引人注目:屋內一臺人形機器人“裸露”胸膛,展現出復雜的機器零部件,背后的黑板上寫滿了思維導圖,讓理性思維與科技感填滿室內,而透過玻璃墻面時時可見的陽光和青草,為這座小屋增添了一縷人文浪漫……?

這座小屋名叫“光合未來居所”,是張浩然的辦公場所。2022年依托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他加入了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助理教授。小屋內科技與人文的交融,正和張浩然目前的探索方向“人本智能”相吻合,他帶頭的北大深研院智慧城市實驗室目前已擁有“小世界AI”系統等研究成果。

張浩然受訪者/供圖

在張浩然眼中,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核心矛盾在于技術邏輯與人類需求的錯位。需要構建能理解人類情感、尊重社會倫理的智能系統,而不僅僅是追求更快的運算速度。

將“人本思維”植入AI研發全流程

“當前很多AI系統在設計時過度關注技術參數和效率指標,卻忽視了人類社會的真實運作規律。這種割裂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實驗室里性能卓越的AI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難以獲得用戶的真正認同。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在于將‘人本思維’植入AI研發的全流程。”張浩然表示。

據了解,張浩然牽頭的智慧城市實驗室將構建“靈樞城市”框架作為核心研究方向,旨在創建面向人機共棲時代的神經響應式城市體系。其中,“靈”意味著人類靈性、機器智能與城市靈態運行的三重聯動,“樞”則強調城市作為人機交互的神經樞紐需具備自主調節與進化能力。

光合未來居所。受訪者/供圖

“當前,城市空間正從人類單一生態轉向人機共棲生態,傳統基礎的設施難以承載指數級增長的智能體交互需求。通過將神經科學原理植入城市規劃,我們試圖破解人機空間競爭、資源動態適配、群體行為協調等核心難題,最終構建具有生命體特征的城市有機體。”張浩然表示。

目前,張浩然已經帶領智慧城市實驗室研發出了可變形建筑與街道系統。他舉例稱,該系統讓某中心廣場的玻璃幕墻能夠在夜間自主重組變成機器人充電矩陣,讓街道可以通過地磚下的壓力傳感器實時調整道路標線,來適應不同形態的運輸機器人。

此外,張浩然還帶領團隊研制出了“小世界AI”智慧城市人流移動時空分析系統,該系統可以利用手機移動數據稀疏樣本構建的“小世界”來生成趨近真實世界的人流移動系統,準確模擬現實世界中的人類流動行為。以更懂人類的算法,為城市感知、智慧城市、數字孿生等提供更準確的研究基礎。該項目獲得了全球智慧城市技術創新獎銀獎。

張浩然與他的團隊。受訪者/供圖

“我們還借鑒了人體循環機制,構建了能源調配網絡,使某辦公區實現了冷暖系統與光伏發電的動態匹配,年度節能達到32%。”張浩然認為,在“靈樞城市”上的探索不僅重塑著城市物理形態,更是在重構人機社會的運行法則,為未來城市有韌性地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以超前研發書寫人機關系“源代碼”

從春晚的機器人“扭秧歌”火遍全國,到近期北京亦莊首個“機器人馬拉松”跑出科技應用一大步,目前各大企業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攻堅集中在運動控制領域。而張浩然認為,未來的機器人不僅要“能動”,更要“能懂”,需要增強對人類的理解能力。

“我認為機器人不僅需要解決精密運動控制的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讓機器人能夠識別人的細微表情變化,通過自然的表情反饋與人類建立情感連接。這種‘技術+人性’的雙重突破,才能讓冰冷的機器變成有溫度的伙伴。”張浩然表示。

要實現這樣的“人性化智能”,就需要打破傳統研發模式,讓工程師與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深度合作,在算法中融入人類認知模型,在系統架構里嵌入倫理判斷機制。

目前,張浩然正帶領團隊攻堅機器人的“交互共情能力”。他表示:“在零售場景中,我們的系統通過分析顧客駐留軌跡和視線焦點,能預判其購物傾向,并推薦合適商品;在養老照護領域,我們合作的人類學家前期入駐養老院采集了不同自理能力層級的老年人實際需求,通過整合肢體語言分析和環境數據,讓機器人能預判老人需求。”

在張浩然眼中,當前行業正處于從“機械性能突破期”向“人機交互躍升期”演進的關鍵節點。在運動控制能力達到臨界點后,真正決定機器人社會價值的核心將從“動作精準度”轉向“交互共情力”。在養老、教育等服務業中,具備情感交互能力的機器人已開始創造全新的價值維度。

2025年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從量產到各個實際場景的落地需要時間,從機器人在工廠中“拼動作精度”到機器人在養老等服務業里“拼交互能力”的跨越同樣需要時間。為何要進行這種前沿探索,提前布局“人機互理解”領域?

張浩然表示:“在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進行前沿探索,本質上是在為人類文明構建‘未來免疫力’。就像航天技術催生了數千項民用創新,我們在人機互理解領域的探索已衍生出情感計算算法,這些技術正在反哺抑郁癥篩查、自閉癥干預等醫療領域。提前十年布局,讓社會獲得應對未來挑戰的技術儲備。”

在燃油汽車走向巔峰的時候,特斯拉布局電動車,為汽車行業找到了“第二增長引擎”。在側重于運動控制能力的機器人迅速發展的今天,提前攻堅“人機互理解”難題,也是為機器人產業尋找未來的全新增長曲線。張浩然認為,這種超前研發不是簡單的時間競賽,而是為技術進化鋪設多重可能性軌道。

“這種探索本質上是在書寫人機關系的‘源代碼’,當未來某天機器人真正走入千家萬戶時,我們今日在情感算法、倫理框架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將成為守護人性價值的數字抗體。”張浩然表示。

在真問題、真需求的“坐標軸”上創新

任何前沿探索,都像一顆樹苗,需要有良好的創新土壤才能茁壯成長、破土而出。而深圳就是一片擁有肥沃創新土壤的“林場”,曾孕育出華為、比亞迪、大疆等“企業大樹”,也為許多“科研幼苗”提供著養分。

張浩然表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的創新生態,為青年科研者提供了獨特的價值坐標系——這里既尊重技術突破的銳度,更看重社會價值的溫度。”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據企查查數據,截至2024年年底深圳市經營范圍涵蓋機器人的企業數量超7.4萬家,位居全國第一。其中,2024年新增企業達到1.45萬家,同比增長39.64%。產業鏈條覆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機研發制造和下游應用領域。

張浩然表示,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大灣區完整的產業鏈條與活躍的應用場景,使得前沿研究能快速完成從理論驗證到社會價值轉化的閉環。讓青年學者始終錨定在“真問題、真需求”的坐標上開展創新。

此外,深圳的人才扶持政策打通了科研項目“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去年我們團隊研發的智慧城市系統,通過北大深研院與深圳市政府科研合作機制,依托深圳市互聯網巨頭企業,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在多個城市的示范應用,這種轉化效率在傳統科研體系中難以想象。”張浩然稱。

在張浩然眼中,持續進行科研創新實踐正是當代青年對五四精神的一種傳承方式。他說:“五四精神的核心在于‘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價值追求,這種精神內核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代青年傳承這份精神遺產,需要將其轉化為建設性的創新實踐,北大人給出的答案是:用技術延續文明血脈,讓智能永遠閃耀人性的溫度。”

張浩然認為,當代青年要保持“碳基文明”的赤子之心,在“硅基文明”的浪潮中守護人性的光輝。要像五四先賢解剖舊世界那樣解剖算法黑箱,像守護思想火種那樣守護數據尊嚴,讓技術進步始終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責編:葉舒筠

校對:楊立林

責任編輯: 孫孝熙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久久国产这里有精品 |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性爱A免费在线观看 |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