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張淑賢
全球貿易壁壘高筑、關稅戰硝煙彌漫之際,我國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已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這不僅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權宜之策,更是順應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抉擇。
對外貿企業而言,當下最需要做的是拿出“中國制造”的硬核底氣,將深耕國際市場積累的經驗,比如精益化的生產能力、全球化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以及精準市場定位的分析能力等,化作開拓內銷市場的有力武器——借“外貿之石”,雕內銷市場的“美玉”。
眼下,國內大型商超、電商平臺紛紛拋出“橄欖枝”,通過展銷、采購計劃等方式助力外貿企業去庫存。這些雪中送炭的幫扶,讓困境中的外貿企業獲得喘息的機會。但外貿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去庫存只是轉型的起點,要想真正扎根國內市場,還需在市場定位、產品策略、品牌建設等領域開展系統性變革。
當務之急是轉變思維,在內銷產品適配方面下功夫。長期以來,外貿企業依據出口訂單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生產模式與國內市場差距較大。轉戰內銷,要打破固有思維,捕捉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產品的本土化改造著手,實現從“按單生產”到“按需定制”的轉變。
再者,品牌建設不可或缺。不少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多從事貼牌代工,品牌建設意識淡薄。但在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品牌已成為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依據。外貿企業應加大品牌投入,講好品牌故事。唯有打造出具有辨識度的自主品牌,方能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
渠道拓展同樣關鍵。外貿企業往往依賴國外采購商與展會等渠道獲取訂單,內銷渠道建設經驗不足。國內銷售渠道多樣,線上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風頭正勁,線下商超、專賣店星羅棋布,企業應構建多元化渠道體系,讓產品方便觸達國內消費者。
服務能力亦應是發力重點。國內消費者對售前咨詢與售后服務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外貿企業需補齊服務短板,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快速響應消費者咨詢、退換貨等需求。
值得期待的是,在國內14億人口的消費群體、每年近50萬億元的消費市場加持下,外貿企業持續打磨核心競爭力后,必將找到打開國內市場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