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芳
《繁花》帶熱滬上粵菜館,筆者且道一番上海粵菜館鼻祖杏花樓往事。
由晚清到民國,粵菜在上海的地位是節(jié)節(jié)攀高,以至于一時風頭無兩,尊享殊榮。尤其是最古老的粵菜館也是上海最古老的番菜館杏花樓,至今仍傲然屹立于上海灘頭,成為最著名的老字號之一。但是,據(jù)今日杏花樓集團的官網(wǎng)介紹,杏花樓創(chuàng)建于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1913年由最初的一間小店擴建成一座老式兩層樓房,取名“探花樓”;1927年,探花樓為了適應日益發(fā)展的商業(yè)交易往來的需要,決定擴大業(yè)務,成立了“探花樓升記股份有限公司”,又在原址翻建成七開間門面,鋼骨水泥結(jié)構(gòu)的四層樓大飯店,后經(jīng)建議將“探花樓”更名為“杏花樓”,全稱是“杏花酒樓升記股份有限公司”。如此,則史實上,或多有出入;坊間所謂其老板為陳騰芳等,也顯屬不實。
杏花樓成立于1883年10月4日是無可置疑的;據(jù)《申報》1883年9月28日第4版《杏花樓啟》:“啟者生昌號,向在虹口開設(shè)番菜,歷經(jīng)多年,遠近馳名。現(xiàn)遷四馬路,改名杏花樓,擇于九月初四日開張。精制西式各款大菜、送禮茶食、各色名點,荷蒙仕商惠顧,誠恐未及周知,用登《申報》。”即沿國人好前溯以彰歷史久遠之習,那我們且追溯一下生昌號的歷史吧;也確實應該追溯,因為杏花樓只是生昌號遷址改名而來,并非新創(chuàng)。但生昌號的成立,也僅早了十來年,且并沒有留下1851年線索,因為首見《申報》1873年5月29日第6版生昌號的廣告,是置于“新開”一欄的,而且初初并不及番菜:“啟者:本號常有送禮蜜餞、干濕糖果、蘇制仁面、蘇制桃片、奇味甘草仁面、甘草香枕發(fā)客,諸尊賜顧,至四馬路文運里口生昌號便是。四月廿八日,生昌隆謹啟。”但是,到是到年底,他們便開始供應番菜,不過須注意的是,他們只是承接,像廣州早期的酒樓,主要承接上門到會服務,也即不在店內(nèi)提供酒食:
啟者:本號開設(shè)在虹口老大橋直街,專辦自制送禮麫人、白帽及各色面食,承接大小番菜,價目相宜,如貴客光顧者請到本店面議可也。十月廿八日,生昌號啟(《各色面食發(fā)售》,《申報》1873年12月17日第6版)
至于坊間各種著述文章,煞有介事地說沿自一個叫勝仔的廣東人1851年開辦的一家只有一間門面的夜宵店,賣廣東甜品和粥類以及臘味飯等,那是杏花樓在民國年間就不認可。如1933年他們舉辦了一系列建店七十周年慶典活動,顯然只追溯到1873年生昌號的開辦:
本樓開設(shè)迄今,瞬已七十周年,素崇實際,力戒虛浮,惟知精究烹調(diào),從不廉價號召,所備中席西餐,各式細點,猥蒙各界交相譽揚,許為滬濱獨步,感愧之余,益自奮勉。茲值七十周年紀念,為酬答各界歷年賜顧盛意起見,爰自明日(即夏歷八月初一)起,至中秋節(jié)日止,無論中西大菜,以及門市各貨,一律九折,并于初一至初五日五天內(nèi),舉行贈品,在此期內(nèi),凡蒙惠顧中西酒菜者,概贈中秋月餅,藉伸征意,聊表謝忱。(《四馬路杏花酒樓七十周年紀念啟事》,《申報》1933年9月19日第2版)
復又做“粵菜鼻祖杏花酒樓七十周紀念”的廣告(《申報》1933年9月20日第11版),則即已自稱鼻祖,已毋庸再追溯了。
再如說杏花樓的創(chuàng)始人系廣東人洪吉如、陳騰芳等,如果指1873年的生昌號,則可信,但坊間往往歸之為1851年那間小店,則顯非了;他們哪有那么老! 因為到1913年的時候,陳騰芳還出來打假:
本樓開設(shè)四馬路歷有年,所今聞有人新開酒館,在外云及是小樓分出,并有歇伙招搖冒認為鄙人之侄,誠恐有壞小樓名氣,故特登報奉聞,望各賓號切勿受他之愚。杏花樓陳騰芳謹啟。(《聲明并無分店》,《申報》1913年9月22日第4版)
而未曾有人提及的是,到1919年,陳騰芳卻不知因何原因徹底出局了:
啟者:本樓向由陳騰芳君經(jīng)理,茲另有高就,于巳未年正月初一日起,生意統(tǒng)歸升記,照常營業(yè)。以前杏花樓新記,倘有與人來往并擔保等項,均歸陳騰芳君自行理楚,與升記無涉。特登《申》《新》兩報奉聞。(《杏花樓升記啟事》,《申報》1919年2月4日第1版)
方此之際,陳騰芳應尚年輕,否則說不到另謀高就,也再次證明,他不可能是1851年開辦的那家小店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表明,陳騰芳只不過是經(jīng)理人,而非老板;真正的老板,洪吉如才是,把倆人混為一談稱老板,是不對的,其實洪也只是老板之一,因為還有其他人參股:
啟者:洪吉如、陳維記、合盛堂合股開設(shè)四馬路杏花樓中西大菜生意,茲陳維記名股份八股、合盛堂名份二股,自愿退股拆出所有本息,當眾清算,準于本年閏二月廿四日,本息如數(shù)交回陳維記、合盛堂收理,其股份俱歸洪吉如照數(shù)承受,退股之后,杏花樓日后生意興隆,概與陳維記合盛堂無涉。此布。洪吉如啟。(《告白》,《申報》1890年4月11日第6版)
方此之際,洪吉如這老板,做得算是相對穩(wěn)陣了,因為后來杏花樓確實如啟事中所言,越來越興隆了。而從1913年、1919年兩則陳騰芳親自發(fā)布的啟事看,也不存在官網(wǎng)介紹的1913年擴建改名的事。再則,杏花樓1773年開始供應中國化也即廣東化的西菜——番菜,不僅上海最早,較之北京,那更是早了幾十年,洵堪驕傲:“燕春園為北京番菜館創(chuàng)設(shè)之始,前兩年所作……”(解豸《風雅報》1907年第238期,第6頁)其實在北京最早的粵菜館兼番菜館并非燕春園,而是廣東開辦的的醉瓊林,天津《大公報》1903年12月10日就有報道,其第2版的《行樂及時》直揭某大員在醉瓊林宴客,左抱名優(yōu),右擁名妓,的確先聲奪人,顯其高檔:“十八日晚間有某大員在醉瓊林宴客,飛紙招花,侑觴娛賓,一時名優(yōu)名妓交錯一堂,某大員左抱右擁,顧盼自豪以,為行樂及時云。”并進而說明是粵人所開:“近有粵人在陜西巷開設(shè)中西合璧飯館一所,名曰醉瓊林,座位雅潔,器皿精良,烹調(diào)尤為得法,迥出尋常飯莊餐館之上,且中西各菜,可任意點取,有一定價目,絕無跑堂算賬之弊,一時士大夫皆頗為贊賞,座客常滿,非先期預定不可,利在其中。”(《瓊林堪醉》,《大公報》天津版1903年12月23日第1版)《北京志》商業(yè)卷《飲食服務志》認定其為第一家中國人開的西餐館(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頁),惜未言其開辦時間,此為補足。
(作者系中山大學文學博士)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