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壽根(經濟學教授、西方經濟學博士生導師)
人類歷史上一次巨大的突變發生在15世紀。15世紀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世紀,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自15世紀之后,一些國家陸續成為世界的中心。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是世界的中心,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的中心,18世紀、19世紀英國成為世界的中心,20世紀美國成為世界的中心。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先后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其中的關鍵之一在于先后成為世界金融強國。荷蘭、英國和美國等世界強國發展的歷史經驗顯示,一國要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僅僅成為制造業強國還不夠,還必須成為金融強國。建設金融強國是一個大國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曾經說過,1648年的荷蘭,已經達到商業繁榮的頂點。作為一個歐洲小國,荷蘭能成為17世紀世界的中心,是一個奇跡。在17世紀末期,沙皇彼得大帝曾假扮成下士,到荷蘭學習造船技術。可見,當時的荷蘭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是非常高的。作為一個曾經的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荷蘭有多小呢?其土地面積相當于兩個半北京,總共4萬平方公里。而且,荷蘭被稱為尼德蘭,尼德蘭的意思為“低地”,荷蘭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所以荷蘭是一個典型的低地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飽受海水侵襲的國家。荷蘭的人口也不多。17世紀中葉荷蘭人口不足200萬。即使是今天的荷蘭,其人口也只有1800萬,相當于一個國際一線城市的人口,沒有北京人口多,和深圳人口差不多。17世紀荷蘭能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其關鍵之一為建設金融強國。
17世紀荷蘭建設金融強國有多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其一,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1609年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成立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對阿姆斯特丹成為17世紀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起了核心作用。其二,金融發展始終面向全球。金融市場涉及的范圍越大,金融發展的機會就越多,金融發展的速度就越快,金融發展質量就越高。荷蘭金融發展吸取了當年意大利的教訓,準確把握當時世界發展出現的新機會,不只是面向某個區域,而是面向世界,盡量把“觸角”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不斷擴大金融交易的業務地域或市場范圍,持續開拓新的市場。其三,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將資本市場發展成為財富市場,而非單一的融資市場。荷蘭股票市場建立之初,主要交易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股份等優質資產,而且,股份持有者可將其作為抵押品獲得具有優惠利率的借款。一國股市上市交易的主要為優質資產這點對于股市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正是由于股市交易的資產主要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份,所以股份持有者絕大多數都為長期投資者。荷蘭東印度公司IPO之后,沒有進一步在市場融資,并給予投資者豐厚的紅利回報。據史料記載,17世紀一位持有該公司股票近半個世紀的股東獲取的年均回報率近30%。17世紀荷蘭已經有了證券交易印花稅。此外,17世紀荷蘭嚴厲打擊市場做空行為。荷蘭股票交易市場剛建立,一個叫勒梅爾的人就開始做空市場,當時的荷蘭當局通過決議限制做空行為。其四,建立期貨市場。荷蘭的期貨市場發展很早,在17世紀或更早以前就有了。有兩位學者對荷蘭當年期貨市場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一位是維加,另一位是品托,兩位學者的著作讓投資者掌握了金融衍生證券的定價原理,對促進當時荷蘭期貨市場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五,金融發展始終與實體經濟發展融合。在這點上,荷蘭也吸取了當年意大利的教訓。17世紀金融發展的出發點為服務國際貿易、服務對外經濟業務。17世紀,荷蘭根據自己的國情,揚長避短,選擇通過大力發展商業貿易積累財富,而當時荷蘭各項金融業務始終圍繞服務商業貿易來開展,全力支持商業貿易的發展。其六,金融發展始終依靠金融創新。如發展債券市場。再如,推動金融發展“平民化”,17世紀荷蘭金融發展出現一股新的浪潮,即金融投資不再限于富裕階層,中低收入者也可參與金融和投資活動。
根據世界經濟和金融發展的新潮流和新趨勢,結合本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現狀,中國建設金融強國,可以創造性吸收荷蘭等國金融強國的歷史經驗,抓好以下幾個關鍵:
一是加速推進具有世界影響力或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從世界金融史的發展經驗看,所有的金融強國,都擁有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17世紀荷蘭是世界的中心,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阿姆斯特丹是世界的中心。17世紀荷蘭能成為金融強國的一個關鍵是阿姆斯特丹成為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實現金融強國的首要條件。一國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的存在,能極大地增強該國金融發展的輻射力、吸引力、影響力,能極大地提高該國金融業務國際化程度。中國應在現有幾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上,集中金融資源建設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應充分利用香港、深圳兩個國際金融中心毗鄰的優勢,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大發展的重大機會,加速推動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持續推進兩地金融市場一體化以及兩地金融業務融合式發展,創新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兩地“融合式”金融產品,吸引更多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入駐,把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打造成世界頂端型國際金融中心。
二是全力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是衡量該國金融發展強弱的核心標志。中國建設金融強國,必須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美國1944年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中的關鍵為美國依賴其擁有的大量黃金儲備,將美元與黃金捆綁。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美國又將美元與石油掛鉤,延續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長期獲得鑄幣稅的益處。提高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應著力于計價、結算和儲備三個方面。人民幣在這三個方面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國際地位,還應繼續全力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應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盡可能地保持人民幣長期震蕩式升值的趨勢。因為,如果一國貨幣處于長期貶值趨勢,則該國貨幣很難獲得國際投資者的青睞。此外,還應繼續在合適的價位大量增持黃金。
三是增強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17世紀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向國際國內投資者提供優質的資產,增強其資產吸引力。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1.5萬個分支機構,貿易額占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顯然,彼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份是十分優質的資產。中國建設金融強國,應持續提供優質的人民幣資產,從邊際角度不斷豐富人民幣優質資產品種,提高人民幣資產的國際認可度,吸引國際國內長期資本投資人民幣優質資產。
四是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任何一個國家要成為金融強國,都必須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為后盾。中國應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為金融強國提供強大的后盾。一國綜合國力最終表現為科技實力。中國應把握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浪潮,繼續推進新能源革命和數字化革命。
五是把握金融發展新的客觀規律。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新的運行規律,推動金融發展應把握這些新的客觀規律。例如,由于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客觀現實,泡沫經濟的經濟周期與實體經濟的經濟周期發生了分離,金融發展應針對這種現象,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自身穩定性和風險防控能力。
六是建立強大的金融穩定基金,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應借鑒17世紀荷蘭資本市場發展的經驗,堅決打擊肆無忌憚的惡意做空行為。應逐步建立強大的穩定性基金,一旦資本市場出現暴跌,穩定性基金應果斷地大張旗鼓地介入。強大的穩定性基金的核心功能在于充當示范人,示范性“做多”市場,通過羊群效應穩定投資者的情緒并扭轉投資者的負向預期,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做多市場,從而達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目的。
七是持續推動金融創新。金融強國應立足于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應立足于一國核心競爭力的獲取以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為持續推動技術進步,繼續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也是中國構筑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中國金融創新應服務這個關鍵所在。近期,國內金融發展出現一些新的趨勢。比如與一些大企業相比,不少中小企業以及中低收入者違約風險反而變小,因為即使個別中小企業存在一些違約風險,由于個體貸款規模小,所占比重微不足道,造成的沖擊較小。所以,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優化金融結構,借鑒17世紀荷蘭普惠金融發展的經驗,大力發展普惠金融。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