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新技術浪潮奔涌的今天,如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如何在新形勢下協同升級、共謀發展,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這一背景下,浦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高地,也成為鏈接全球資源、賦能企業全球化布局的關鍵樞紐。
11月6日,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浦東與世界:共筑開放之路 共繪產業新圖景”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來自制造業、專業服務機構、供應鏈企業和媒體的五位代表圍繞當前全球供應鏈格局變化、企業本土化與全球化策略等議題展開討論。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大背景下,企業不再孤立前行,而是以“鏈”為紐帶,以“生態”為依托,在開放中協同,在協同中升級。浦東以其持續的制度創新、國際化的人才環境與高效的營商環境,成為這一進程中的重要樞紐與敘事原點。
近年來,受地緣政治沖突、技術變革加速和市場需求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產業鏈正經歷深刻重塑。面對地緣政治、技術革新與市場變化的多重因素,全球供應鏈正呈現出“本地布局+全球布局”的新趨勢。浦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性窗口,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觀察和實踐這一趨勢的熱土。
跨國企業ABB的全球“金三角”布局是典型案例。ABB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機器人中國區總裁韓晨介紹:“瑞典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主要研發和生產中大型機器人;美國布局支持美洲的快速交付;而在中國,特別是浦東,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超級工廠,投資1.5億美元,承擔全球40%的產能。”
他特別強調,浦東工廠不僅是生產基地,更擁有300多人的研發團隊,能夠根據中國客戶需求設計產品,形成了集生產、研發、創新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這種多點協同、功能互補的布局,有效支撐了全球各區域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并能靈活跟隨中國客戶出海步伐。
同樣深耕浦東二十年的意大利液壓巨頭凱斯帕液壓(上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戴偉德指出,中國市場已成為公司全球創新的重要試驗場,其在浦東的投資超過3000萬美元。
“一開始我們在上海只是一個基礎生產基地,但現在已具備設計、商業拓展和研發功能。”他透露,凱斯帕正計劃將上海公司升級為亞太區總部,“中國市場的演化速度非???,競爭激烈,這反過來激發了我們的創新力度。很多在上海開發的新產品,如新型液壓泵控制系統,后期都成功出口到全球市場?!?/p>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中國、為全球”的模式也在發生深層轉變。安永大中華區業務主管合伙人畢舜杰觀察到,過去外資企業多是“In China for Global”(在中國、為全球生產),近年則轉向“China for China, Global for Global”(在中國服務中國,在全球服務全球)。
他舉例稱,有國際車企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并依托本土研發團隊開發純國產汽車平臺;有生物醫藥企業則將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落地浦東,實現“中國首發、全球推廣”。
在嘉賓們看來,產業鏈本土化不僅是應對地緣政治的策略,更是擁抱中國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
如果說跨國企業的本土化是“引進來”的深化,那么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則是“走出去”的躍升。而今,“走出去”已不再是單純的商品出口或設立銷售網點,而是帶著完整的產業鏈、技術標準和品牌價值走向世界。
畢舜杰透露,上一財年,安永服務中國企業的收入歷史上首次超過服務跨國企業,“這是標志性的里程碑式節點,這意味著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全球發展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的?!?/p>
論壇上,本土企業代表西域智慧供應鏈創始人、CEO葉永清描繪了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品牌”的清晰路徑?!斑^去40年,我們的優勢是‘中國供應鏈嫁接全球大市場’;但今天,我們正進入‘中國品牌嫁接全球大市場’的新階段?!?/p>
他表示,品牌出海的核心在于提升附加值,西域正以自有品牌Westingarea加速出海,在美國洛杉磯、芝加哥、新澤西等地設立四大倉儲中心及3500平方米展廳,“我們不再是躲在9平方米的展位里,而是以300平方米的大展位亮相國際展會,展示中國品牌的力量?!比~永清表示。
他強調,品牌出海并非單打獨斗,而是依托中國制造業深厚積累的系統工程?!拔覀儽澈笥?7家浦東一流細分領域制造企業為我們代工,我們專注研發與品牌。”
中國企業出海浪潮中,專業服務機構成為關鍵支撐。畢舜杰指出,中國企業出海已進入“全面全球化產業布局3.0階段”,鏈主企業帶動上下游生態共同出海,而合規性、稅務、人才本地化是最大挑戰。
另一方面,出海不僅是硬實力的輸出,更是軟實力的融合。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執行總編輯陳晨星指出,中國企業在海外傳播中應更注重價值共鳴而非單向輸出。“比如新能源企業不應只強調‘出貨量第一’,而應講述如何推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這更易引發國際認同?!?/p>
她建議企業將中華文化中的“和諧”“責任”“尊重自然”等價值觀,轉化為與全球議題共鳴的產品敘事?!坝米约旱漠a品理念與全球共識建立鏈接,這特別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浦東在這一過程中提供了制度與基礎設施支持,而浦東自貿區在對接RCEP、CPTPP等國際規則方面的先行先試,也為本土企業出海提供了制度緩沖。
全球產業鏈重構既是挑戰,也是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協同升級的契機。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雙軌上,產業鏈的韌性正來自多方協作與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