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思略特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上發布《人工智能系列報告:人工智能對零售業的影響》。報告通過深度分析100個人工智能核心應用場景,并結合全球零售行業實踐經驗,揭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對零售業的革命性影響。
報告顯示,若能在零售領域實現規模化落地與工業化應用,到2030年,全球零售業年度運營利潤將新增3100億美元,整體運營利潤增幅接近20%;而在全組織范圍內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的零售企業,其運營利潤率有望從行業平均的3%提升至14.4%,實現超四倍增長。
報告基于零售行業3.9%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測算,2030年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增運營利潤在全球各區域分布不均,背后折射出區域產業基礎、文化特性與政策環境的差異。其中,北美作為全球零售人工智能的 “領跑者”,其優勢源于三方面:一是創業文化鼓勵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二是接近全球科技產業核心,便于獲取人工智能技術與人才,三是頭部企業持續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并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示范效應。
歐洲多數企業屬于“快速跟隨者”,人工智能應用以“增量優化”為主。受風險規避文化與增長性資本投入不足影響,歐洲零售企業對人工智能的落地更趨謹慎,且尚未實現人工智能與業務流程的深度融合,導致價值釋放速度慢于美國。
中國電商驅動人工智能快速滲透,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頭部電商企業,已將人工智能應用于供應鏈管理、個性化營銷等核心環節;但受傳統實體零售數字化基礎薄弱、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因素影響,整體人工智能滲透率仍有提升空間。
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消費市場行業合伙人羅佳麗表示:“面對存量競爭與消費分層的行業底色,人工智能已成為中國零售破解內卷、構建競爭力的戰略支點,通過精準運營和供應鏈提效拉升盈利空間,同時賦能業態創新,最終推動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
報告指出,當前多數零售企業已啟動個性化推薦、智能客服等人工智能試點,但僅少數企業實現人工智能的規模化應用與價值最大化。針對這一試點困境,報告提出五大關鍵步驟,助力企業打通人工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分別為調整組織架構以實現人工智能交付,建立與AI戰略匹配的組織模式,明確角色分工與治理機制;平衡平臺戰略與創新工具,采用混合交付模式,保留自主開發能力,確保技術可控性;提升數據成熟度并放開戰略數據資產的訪問,提升數據成熟度和數據管理能力,夯實AI基礎;積極應對監管與倫理問題,兼顧合規性與倫理要求;建立數據文化并普及數據與人工智能的使用,提升員工對AI的接受度,確保是規模化落地。
普華永道思略特建議,零售企業當前需摒棄觀望心態,從高價值場景切入,依托五步法逐步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唯有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戰略與業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增長,成為零售業人工智能轉型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