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合作”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產業核心技術快速突破,創新產品持續涌現,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產業生態加速形成,正迎來行業爆發的關鍵突破期。論壇當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頂尖學者、行業領袖和創新先鋒齊聚一堂,圍繞著產業前沿技術、應用場景、發展生態、迭代困境等重要話題,共探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圖景。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科技重塑未來的關鍵時期,人形機器人作為融合感知、決策、執行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深刻改變產業發展模式與社會運行邏輯。”論壇上,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張峰基于對行業發展的種種觀察,指明了人形機器人發展現況。
在張峰看來,面對全球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短缺加劇、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等共同挑戰,人形機器人不僅是技術進步的象征,更是應對現實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工具。他呼吁,世界各國攜手,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同推動技術突破,優化政策管理,拓展應用場景,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作為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新一代超級終端,人形機器人近年來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下加速了技術迭代,正從舞臺表演加速向場景規模化應用轉變。但不可忽視的是,現階段人形機器人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姚佳現場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成本與性能、能源效率等瓶頸尚未得到根本的解決,模型算法應用水平距離形成真正穩定、普惠的通用生產力還有一定的距離。”
姚佳現場呼吁,要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她就堅持創新引領,突破核心技術攻關分享了四點意見:第一是堅持創新引領,突破核心技術攻關,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二是堅持應用牽引,拓展多元場景,應用場景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三是堅持開放創新,完善產業生態,產業生態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土壤;四是堅持開放共享,深化國際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成果發布也在此次論壇上展開,報告的兩位主角堪稱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東西方領軍人物”:一位是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興興;另一位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RoMeLa機器人實驗室創始主任Dennis Hong(丹尼斯·洪)。

王興興 秦銘蔚/攝
王興興表示,今年機器人產業非常火熱,“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有51%增長的情況下,我樂觀估計,智能機器人領域平均應該有100%的(增長)速度。” 但他也指出,目前機器人大模型的狀態相當于ChatGPT發布前1—3年,“大家已經發現了方向,但還沒有達到真正實現突破的臨界點。”
王興興稱,目前智能體機器人在模型和數據兩方面都值得關注與改進。他指出,在模型層面,盡管業界已進行諸多嘗試,但現有模型的泛化能力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架構設計上進行更具突破性的創新;在數據層面,大家普遍期望獲得更高質量、更大規模的數據集,但對數據的采集、數據質量的評判還是非常困難的。
“這兩部分相輔相成,需要持續投入,而非盲目地去采集大量數據,或者一股腦把模型規模做大。”王興興強調道。

Dennis Hong 秦銘蔚/攝
Dennis Hong曾被《華盛頓郵報》評為“機器人界的達·芬奇”,在針對機器人創造法則的現場分享中,針對“為什么需要人形機器人”這一問題,他表示,“偉大的建筑家Louis Sullivan(路易斯·沙利文)曾說,物體的形狀是由它的功能性來決定的。說到機器人我也有這個夢想,希望機器人能幫我們做一些家務、洗衣服等。我希望未來機器人能和我們一起居住在這樣的環境里。”
在Dennis Hong看來,過去的一百年里,機械系統不斷發展,運用物理知識并編寫算法等方式,這是基于模型的方法;但如今,新的模型是由數據驅動的,即機器強化學習模型。兩種方法不同,但目標一致。至于人形機器人最終的成功究竟是基于模型還是基于機器學習,他的團隊未來將持續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