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陳雨康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11月5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當天發布的《世界開放報告2025》顯示,世界開放呈現出“總體收緊、分化加劇、動能轉換”的復雜格局。2024年,世界開放指數同比微降0.05%,較2019年下降0.34%,較2008年下降5.39%,表明世界開放水平仍處于收縮通道。
在此背景下,中國成為維持世界開放的重要力量。《世界開放報告2025》顯示,1990年至2024年,中國開放指數從0.5891躍升至0.7634,35年間提升近三成,增速穩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國開放指數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列第一。
多名進博會嘉賓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助力全球開放和經貿合作的實踐,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多可預見、可把握的確定性。各方要高舉多邊主義和開放合作旗幟,讓商品、技術、資金、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更加順暢地流動,讓發展和進步的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世界站在“開放還是封閉”的
十字路口
當前,單邊主義“暗礁”擾動全球經貿“洋流”,地緣博弈“迷霧”遮蔽國際合作“航路”,世界正站在“開放還是封閉”的十字路口。
《世界開放報告2025》顯示,世界開放呈現出“總體收緊、分化加劇、動能轉換”的復雜格局。一方面,社會開放保持活躍,但經濟與文化開放雙雙承壓。2024年,經濟開放指數同比下降0.22%,文化開放指數同比下降0.58%,均低于2019年和2008年水平。另一方面,地區分化愈發清晰。歐洲與中亞地區、北美地區成為僅有的兩個開放收縮地區,傳統開放引擎明顯乏力。
令人欣喜的是,動能正在轉換。《世界開放報告2025》指出,世界開放的未來,將更加依賴新興力量。2024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開放指數同比上升0.42%。數據流、綠色電、產供鏈價值鏈在全球南方交匯,正推動工業化邁向共享、低碳、互聯的新征程,有望開啟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開放新紀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趙志敏表示,經濟全球化將各國的前途緊密相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自我封閉中獨善其身。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雖遇逆流,但其大勢不可逆轉。筑起“小院高墻”,強推“脫鉤斷鏈”,只會割裂世界市場,擾亂全球產業鏈,最終拖累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
中國扛起開放的“大旗”
中國繼續走在開放前列。《世界開放報告2025》顯示,1990年至2024年,中國開放指數從0.5891躍升至0.7634,35年間提升近三成,增速穩居全球前列。
“中國開放政策指數提升24.6%,開放績效指數大幅增長37.89%,兩項關鍵指標在主要經濟體中雙雙領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廖凡表示。
在當前世界開放總體收緊的背景下,中國的開放逆勢擴大。《世界開放報告2025》顯示,2008年以來和2019年以來,中國開放指數分別上升12.44%和1.44%,2024年同比上升0.5%,在主要經濟體中均位列第一。
廖凡表示,這既表明了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強決心,也展現出中國特色開放路徑的強大生命力,為處于十字路口的世界開放事業注入了寶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中國的開放舉措已成為世界開放的確定性力量。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人王雪坤表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為跨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投資空間。截至2025年7月,外商在華投資設立企業累計127萬多家,投資額超過3萬億美元。近5年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位居全球前列。
為開放發展注入智慧動能
本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提出,要將多邊主義和開放合作,切實轉化為具體的政策調整和務實的合作舉措。各方要進一步聚焦具體領域, 推出和實施合作項目,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讓各國人民感受到合作共贏的發展成果。
GE醫療全球執行副總裁、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宋為群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持續推進高水平開放,不僅為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更讓像GE醫療這樣的跨國企業看到了與中國大健康市場共同成長的廣闊未來。面向“十五五”,公司將牢牢把握醫療強基、創新藥械、AI+醫療等國家戰略機遇,積極呼應人口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健康需求變遷,持續深耕中國市場,進一步深化本土制造與中國創新。
安永華中區主管合伙人夏俊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第八屆進博會的舉辦,不僅彰顯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強大吸引力,更印證了開放政策始終如一的穩定性。上海作為進博會的永久舉辦地,正以其在制度創新、要素集聚與區域聯動中持續迸發的開放活力,不斷放大這一世界級展會的溢出效應,展現為全球參展企業注入增長新動能的城市擔當。
波士頓科學大中華區總裁張珺表示,在更加開放、高效、可預期的政策與創新環境支撐下,波士頓科學不再滿足于單純引進全球先進技術,而是轉向攜手本土實現價值重構,將中國臨床需求深度嵌入全球研發體系,對前沿創新進行本土化適配,以“全球創新+本土智造”的雙輪驅動模式,讓更多雙向奔赴的“握手式創新”在中國落地生根。
本版攝影:吳志 中新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