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團宣布在全國范圍上線騎手社保補貼,并首次將騎手的家屬也納入保障,覆蓋大病關懷、子女教育基金等項目,這一舉措為全國數百萬外賣騎手提供了更扎實的保障。在新就業形態成為重要趨勢的當下,平臺企業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參與者。
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有對“人”的尊重,尤其要守護好產業鏈中最基礎的勞動者權益。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電商主播等靈活就業者,是平臺生態的“毛細血管”,卻曾長期面臨社保缺失、職業保障不足的困境。美團此次推出的養老保險補貼,打破了“只有全職騎手才能享受保障”的壁壘,無論是長期跑單的核心騎手,還是兼職的靈活從業者,都能自主選擇參保地。這種“更靈活、更包容”的設計,恰恰滿足了靈活就業群體的核心訴求。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每單必保”的職業傷害保障、覆蓋全行業騎手的大病關懷,不再將保障局限于“自家平臺”,而是以開放姿態惠及整個行業勞動者——這正是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不只是對自家員工負責,更要著眼于行業生態的共榮,讓勞動者不再因“靈活就業”的身份被排除在保障體系之外。
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還需要“傾聽”與“創新”雙輪驅動,讓保障真正貼合勞動者的真實需求。此次美團社保補貼提前兩個月落地,背后是對上萬條騎手建議的吸收采納;從高溫嚴寒專項補貼,到“騎手之家”“驛站”提供的休憩服務,再到即將試點的“親子假”“秋收假”,每一項福利的推出,都源于對騎手工作場景、生活需求的洞察和響應。這種“從騎手中來,到騎手中去”的思路,擺脫了企業單方面“施舍式”的福利模式,轉而構建起“需求導向”的保障體系。更具創新性的是,智能頭盔的研發試點——將防摔警報、疲勞預警等功能融入裝備,既解決了騎手配送中的安全痛點,也讓“科技向善”有了具體落點。由此看來,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應是僵化的“標配動作”,而應借助自身的數據優勢、技術能力,精準捕捉勞動者的隱性需求,用創新手段將保障從“基礎層”推向“進階層”,讓福利真正“用在刀刃上”。
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應具備“長期主義”視野,推動保障體系從“應急補缺”走向“系統共建”。美團構建的“基礎保障+進階保障+生活福利”模式,并非孤立的政策拼湊,而是一套覆蓋騎手工作、生活、發展的全周期保障網絡:基礎保障守住“底線”,解決社保、工傷等核心問題;進階保障關注“發展”,通過職業轉型教育基金助力騎手能力提升;生活福利溫暖“人心”,從體檢、餐飲補貼到家庭旅游基金,讓保障延伸至騎手家庭。這種系統性思維,正是平臺社會責任的高階形態——不僅要解決當下的痛點,更要為勞動者的長遠發展鋪路。同時,平臺企業還應主動聯動政府、社會力量,形成保障合力。此次美團社保補貼的全國落地,離不開各地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這也證明,只有打通“企業發力、政府引導、社會協同”的渠道,才能讓靈活就業者的保障真正實現“全國覆蓋、可持續運轉”。
在數字經濟時代,平臺企業的規模越大、影響力越廣,社會責任的分量就越重。他們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者,更應是社會價值的創造者。美團騎手保障體系的探索,為行業提供了一個重要范本: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負擔”,而是驅動企業長遠發展的“引擎”——當騎手們不再為社保擔憂、不再為安全焦慮、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他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將轉化為平臺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最終實現“勞動者受益、企業發展、社會和諧”的多贏局面。
未來,期待更多平臺企業能以基礎參與者保障為起點,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戰略的每一個環節:用更開放的姿態覆蓋更多勞動者,用更精準的創新回應真實需求,用更系統的思維構建長效機制。唯有如此,才能讓新就業形態真正成為“穩就業”的蓄水池,讓每一位為美好生活奔波的勞動者,都能感受到來自平臺、來自社會的溫度與力量。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