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評論】實施個人信用救濟政策一舉多贏
來源:證券時報 2025-10-31 A007版作者:李鳳文2025-10-31 06:53

10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明確表示,為幫助個人加快修復信用記錄,同時發揮違約信用記錄的約束效力,人民銀行正在研究實施一次性的個人信用救濟政策,對于疫情以來違約在一定金額以下且已歸還貸款的個人違約信息,將在征信系統中不予展示。這一政策信號的釋放,既是對個人信用困境的精準回應,更是激活經濟內生動力的多贏之舉。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信用經濟,個人征信已成為每個人的“經濟身份證”,其影響力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申請房貸、車貸實現“安居夢”“出行夢”,到辦理信用卡滿足日常消費需求,再到創業時申請經營貸款、求職時部分企業核查信用記錄,良好的信用始終是個人獲取資源、融入社會的“敲門磚”。反之,一旦個人征信留下貸款逾期等“污點”,不良記錄5年的保留期間不僅會導致貸款被拒、利率上浮,甚至可能影響租房、入職等基本生活環節,讓個人陷入“信用困境”的連鎖反應中。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這一不可抗力給不少家庭和個人帶來了收入沖擊。部分群體因失業、經營停滯等原因出現債務逾期,即便后續通過努力全額還清欠款,遺留的信用“污點”仍像一道“隱形門檻”,持續影響著他們的正常經濟生活。此前,多部門雖已出臺政策,要求金融機構對受疫情影響人群調整逾期記錄報送,允許延期還款、減免罰息等,但實踐中,仍有部分借款人因信息不對稱、申請流程復雜等原因未能享受到政策紅利,最終無奈留下信用瑕疵。這些非主觀故意的逾期記錄,成為他們恢復正常生活、參與經濟活動的“絆腳石”。

在此背景下,央行研究實施的一次性個人性信用救濟政策,無疑為這部分群體帶來了解決辦法。從個人維度看,這不僅是信用記錄的“修復鍵”,更是生活信心的“重啟鍵”。政策消除了非主觀違約帶來的信用負擔,讓他們能夠重新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在申請貸款、辦理信用卡時不再因歷史瑕疵被拒,進而恢復正常的消費節奏。無論是置換家電、升級家居,還是為子女教育、老人醫療儲備資金,都能更順暢地獲得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官方渠道的信用修復路徑,還能有效規避“付費修復征信”等詐騙陷阱,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避免二次傷害。

從社會層面考量,這一政策彰顯了“公平與包容”的治理溫度。疫情帶來的沖擊并非個人能力問題,若讓這部分群體長期背負信用懲罰,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可能加劇社會矛盾。信用救濟政策通過“精準畫像”,為困難群體提供緩沖空間,體現了社會對特殊時期弱勢群體的關懷,有助于化解潛在的民生矛盾,為和諧社會建設筑牢基礎。同時,當個人信用枷鎖被解開,消費潛力也將隨之釋放。

對金融體系而言,個人信用救濟政策同樣是一次“提質升級”的契機。長期以來,部分非主觀逾期客戶因信用記錄問題對金融機構存在抵觸情緒,甚至引發投訴糾紛,影響金融市場秩序。政策落地后,這部分客戶將重新回歸正規金融體系,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矛盾,還能為消費金融、零售金融拓展優質客群,推動金融機構業務結構優化。更關鍵的是,政策并未削弱征信系統的約束作用,并非所有違約者都能享受救濟,而是明確了“疫情期間、一定金額以下、已全額還款”三大核心條件,精準排除了惡意逃廢債群體,確保“懲戒失信”與“寬容失誤”并行不悖,維護了征信系統的嚴肅性和公信力。

值得一提的是,該政策將在履行相關程序后,由央行聯合金融機構完成技術準備,計劃于明年初正式執行。屆時,政策細則將進一步明確,包括具體的違約金額標準、申請流程、信息移除時效等,確保政策精準落地、不被濫用。在此,筆者也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信用救濟是特殊時期的“幫扶舉措”,而非“免責金牌”,日常仍需重視信用建設,誠實守信,理性借貸,讓自己的“經濟身份證”始終保持良好狀態。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 王智佳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日本系列有码字幕中文字幕 | 亚洲啊V在线观看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四区五区 |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1000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