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計劃在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實施規模,以更大力度的民生工程激活市場活力、改善居住品質。相關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城中村改造專項債發行同比增長1.4倍,城中村改造明顯提速。
根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前9個月,全國已經發行的新增地方專項債中,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租賃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土地儲備等房地產相關專項債發行約6400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分別為632億元、1302億元;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專項債發行816億元,同比增長1.4倍。
“這輪專項債放量是‘資金跟著項目走’的鮮明體現。”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國家對新時期城中村改造的部署,堅守民生底線,堅持規劃先行、問題導向,遵循“成熟一個改一個,不成熟堅決不改”的推進節奏。嚴格落實“一項目兩方案”要求,即每個改造項目必須同步制定完備的補償安置方案與資金平衡方案,確保改造工作既符合群眾期待,又具備可持續性,真正把民生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李宇嘉指出,目前,從百姓的訴求來看,城市發展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容納40%至70%新市民、打工人的城中村,還存在人均住房面積低,沒有獨立的廚衛、自來水,日間采光不足等問題。
“要破解這種‘新二元結構’,即縮小城市正規區域與非正規區域的發展差距、推動新市民與外來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推進城中村改造勢在必行。”李宇嘉說。
在此背景下,城中村改造正在提速。10月23日,“廈門這五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布會召開,介紹“十四五”時期廈門基礎建設發展成就。廈門副市長張志紅表示,自2023年4月以來,廈門全面推進108個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累計投入62.7億元,精心打造“微景觀”“微公園”等2000多處;規整纜線8055千米,改造管網397千米,建設垃圾屋、公廁526個,城中村實現從“臟亂差”到“四季花”的明顯轉變。
2025年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項目集中招商推介會近日舉行,對上海10個區域,共計59個城中村改造項目進行了推介。據悉,此次項目占地近3萬畝,前期改造投資規模達2100億元。
貴州貴陽也集中公布了一批城中村改造、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項目進展。其中,預計投資超53億元的貴陽云巖區鹿沖關城中村改造項目即將進入四期拆建階段。總投資約20.49億元的貴陽云巖區小關城中村改造項目已有安置樓封頂,預計2026年底進行交付。
“從全國來看,城中村改造正在實現民生改善、功能升級、經濟激活的多重效應。”李宇嘉指出,正如住建部此前強調,城中村改造既是消除城市安全隱患、改善居住條件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重要抓手。在貨幣化安置與商品房庫存去化有機結合的政策導向下,改造不僅能縮短居民過渡周期、提升滿意度,更能通過拉動建安投資、釋放合理住房需求,為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供支撐。
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表示,預計隨著2025年改造規模持續擴大,專項債的資金杠桿作用將進一步顯現。作為城市更新重要抓手之一的城中村改造,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有望保持較大的投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