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把脈】打造“好房子”需創新思路
來源:證券時報 2025-10-10 A007版作者:李宇嘉2025-10-10 06:52

國慶假期,筆者看了幾個新盤項目,發現新上市的項目多是“好房子”。比如,設計好,南北通透、雙陽臺,層高3米以上,錯層設計,帶6米挑高露臺;比如,品質好,從大門到會所,再到電梯和客廳,硬件上開始趨近星級酒店;比如,得房率高,使用面積/建筑面積,起步在120%,有的達到160%;再比如,配套好,會所功能全,一家老小都有玩兒的地方。

從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角度來看,這些項目確實是“好房子”,但這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好”和好房子的“好”,總感覺有點不搭。市面上的“好房子”,有一個共性就是,在設施設備、智能化、高贈送、堆科技這幾方面可勁兒投入、可勁兒卷,怎么奢華怎么來。但藝術館的歸家路線、博物館的地下用材、美術館的社區景觀,這和業主的日常有啥關系呢?

參觀某項目時,身處60平米的LDKGB一體化空間——客廳(Living room)、餐廳(Dining room)、廚房(Kitchen)、陽臺(Balcony)、花園(Garden)五個功能區融合設計中,站在270度落地玻璃無遮擋望湖露臺邊,視覺沖擊感確實讓人賞心悅目。但沒過一分鐘,我就切換到另一種意境,棘手于工作煩惱、疲憊于生活的瑣碎、焦慮于小孩的中考,業主可能無暇欣賞美景。

由此,筆者聯想到,對一部分有錢人來講,確實就喜歡這種奢華。但就大部分業主而言,小區的大門、會所再怎么豪華,社區的景觀和水系再怎么賞心悅目,全屋再怎么智能化,住進去之后,最關心的還是房子漏不漏水、隔音好不好,小區安不安全、寵物能不能管好、衛生能不能搞好,邊上的市場菜品能不能全一點、便宜一點,維修能否及時、收費低一點。

現在的“好房子”項目,“硬件堆砌”“過度投資”等技術、物質的成分太重了,“軟性服務”“回歸日常”等貼近居住和生活的成分不足。本質上,還是銷售策略導向在其中作祟,將“賣房子”看作一個瞬時的感性營銷。在售樓處、樣板間、小區里,通過360度、無死角、立體式的“場景呈現式”的營銷轟炸,全面打造高端的印象感,以期在短時間內俘獲買家。但交付以后,景觀水系、會所功能都會或多或少維護不到位,甚至物業服務都會褪色。

出現這種問題,源于供給決定需求的思維慣性。一直以來,房子短缺,供給多少就能驅動多少需求。現在,房子足夠了,但“好房子”不夠,慣性驅動下就用過去的供給思維打造好房子;另一方面,認為增量需求還在物質方面,即對更大面積、更好設計和材料、更智能化等的需求。但事實上,存量時代碰上信息透明、錢包緊張,用戶需求已轉向了“體驗”和“實用”。

即便是錢包厚實的買家,消費也開始理性了,不再愿意為表面的浮華、使用頻率低而買單。比如,智能化告別繁瑣操作,但很多功能操作起來麻煩,能全搞懂的人不多,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用的就那幾樣,如智能門鎖。智能化的Bug很多,如“回家模式”一鍵控制確實方便,但如果窗戶沒關,回家路上不可能一鍵開空調;比如,系統升級要業主換設備、付費咋辦?

所以,近期新房市場發生了變化,銷售去化下降了,克而瑞統計的重點30城新推盤9月份去化率降至38%,銷售驅動從產品力轉向“價格+產品”,簡言之也要價格優惠。確實,硬件和技術強投入能打動一部分人,但能持續打動人的,一定是貼近日常的服務和體驗,首先要滿足負面清單、底線標準,比如交付、安全、隔音、維護等,要達到合格的量化標準。

然后,在售樓現場和樣板房,公示承諾達到這些標準,同時還要根據對業主需求的微觀調研,除基本的教育醫療配套外,還要配置諸如綜合性菜市場、老年理發店、托幼中心等契合大多數業主需要的公共設施;最后,按照“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建立住房“4S店服務體系”,從買房到居住、維修、改造,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開發商要轉型為運營商。總之,“好房子”的敘事,已告別資本和營銷,回歸日常居住和體驗,唯有如此好房子才能長紅常好。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 劉少敘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中文高清乱码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伊人a和欧美伊人和a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e | 亚洲中文日韩一级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