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被譽為全球能源領域的“人造太陽”計劃,是由中、歐、美、俄等七方共建的里程碑工程,總投資超200億歐元,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路徑,為未來全球能源供給提供終極解決方案。
近日,無錫鑫宏業(301310)全資子公司江蘇華光,完成ITER項目核心配套PIC(電力、控制和儀表)電纜交付。這一突破不僅標志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核級電纜領域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更讓國內民營企業成功躋身全球頂級核聚變項目供應鏈,為鑫宏業及國內相關產業打開全新增長空間。
據了解,作為核聚變實驗堆的“神經與血管”,PIC電纜安裝在ITER項目重要裝置托克馬克廠房內,屬于安全級電纜,直接決定設備運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其性能要求堪稱全球之最。比如,在抗輻射方面,設備需長期耐受γ射線、中子射線輻射,確保性能不衰減;高電磁兼容方面,在強磁場干擾下,要求信號傳輸失真率低于0.1%;設計壽命超60年,遠超常規工業電纜標準。
作為特種線纜龍頭,鑫宏業專注新能源汽車、光伏、核能、軌道交通等六大領域特種線纜,客戶涵蓋中核、中廣核、國電投、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行業龍頭。近年來,公司主導及參與制定8項國家/行業標準,擁有69項專利,“清潔能源+零碳出行+算電融合”三大藍海布局清晰。
江蘇華光則是核級設備領域的“國產標桿”,是國內唯一持有“電纜+電氣貫穿件”兩類核級產品設計與制造資質的民企,持有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雙許可證及CCS、ABS等國際權威認證,深耕核電領域近25年。
據介紹,為滿足ITER嚴苛標準,江蘇華光組建專項團隊歷經3年攻關,實現多項關鍵突破。在抗輻射技術方面,通過高純度無氧銅導體以及自主研發抗輻射填料,耐輻照壽命超60年,遠超ITER40年要求,徹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不僅如此,公司的“國和一號”棒控棒位電纜、田灣核電站VVER堆頂電纜組件等核心產品多次打破進口壟斷,為攻克ITER項目PIC電纜奠定堅實基礎。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自2021年8月成功中標ITER項目LOT5標段并簽訂框架合同,今年以來,項目推進效率進一步提升,不僅首批訂單順利落地且于4月完成交付,第二批、第三批訂單也在相繼接收后,于近日完成交付。訂單的有序交付與持續推進,為公司核電與可控核聚變板塊業績增長提供有力支撐。而且,公司正與ITER組織洽談核級特殊電纜的開發,以及核級電纜以外的核級設備供應,有望從單一電纜供應商升級為核級設備綜合服務商。
值得一提的是,此舉意味著鑫宏業海外市場的打開,成為ITER供應商后,鑫宏業在全球核電領域競爭力顯著提升,為承接海外項目鋪路。
另一方面,ITER項目技術可直接復用于中國環流器二號M、未來聚變堆示范工程等國內項目,從而幫助國內核聚變裝置突破設備瓶頸,推動國內超導材料、核級連接器、耐輻射涂料等上游產業技術升級,加速核級設備國產化替代,最終進一步推動鑫宏業的市場拓展。
“鑫宏業通過全資子公司江蘇華光向ITER項目交付PIC電纜,驗證了我國高端核級電纜的自主可控能力,推動中國核級電纜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為全球核聚變能源革命提供關鍵支撐。”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同時助力企業切入國際核聚變核心供應鏈,帶動國內超導材料、核級連接器等配套產業升級,為我國搶占核聚變產業鏈制高點奠定基礎。未來,鑫宏業可依托此積累拓展相關市場,而超導材料成本下降、聚變堆商業化進度將成為影響其在該藍海賽道發展的核心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