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效。
“十四五”以來,農業農村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糧食方面,面積穩、單產升、結構優,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產量邁上新臺階;收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明顯,農民增收保障足,產業振興舉措多;科技創新領域,關鍵技術有突破,企業主導產學研融合推進,成果應用廣泛,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農業農村部表示,“十五五”將錨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兩個重要目標,進一步強基礎、補短板、攻難題、提質效,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
糧食問題始終是中國農業核心問題。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了1.4萬億斤新臺階,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下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我國種糧面積在高基數上保持了穩定,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了17.9億畝,比2020年增加了3800多萬畝,這為我國糧食穩定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面積要穩住,單產也要大面積提升。2024年全國糧食畝產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單產對我國糧食產量增長的貢獻超過60%,有些年份會超過80%。”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說,我們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特別是聚焦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集中發力,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不單純就是抓產量,還要優結構。2024年大豆產量達到了2065萬噸,大豆自給率比2020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油料作物產量3978.7萬噸,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優質專用小麥、優質食味稻供需顯著改善。
我國糧食生產氣候韌性也在不斷增強。韓俊介紹,農業農村部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溝渠整治,建設了一批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農業應急救災中心,現在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提升。“有時候雖然降雨少,但只要有灌溉,只要是高標準農田,只要能灌上,產量就丟不了。”他說。
此外,我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構建。相較于2020年,我國肉蛋奶等畜產品總量、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18.8%和12.3%。“十四五”時期,種植業設施面積達到4000萬畝,設施蔬菜年產量達到2億噸以上,基本實現周年均衡供應。藻類養殖技術居世界前列,不少品種已經擺上了百姓的餐桌。
據專家測算,城鄉居民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現在老百姓不僅能吃得飽,還能吃得更好、更健康營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麥爾丹·木蓋提表示。
現在北方再有不到20天,秋糧進入大面積收獲季節。韓俊表示,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秋糧長勢正常偏好,要利用時間窗口,全力以赴把田間管理工作抓好,把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抓到位,做好秋糧收獲,確保顆粒歸倉。奮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實現全年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
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趨勢非常明顯
“十四五”時期,農民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3119元。“202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到了2.34:1,縮小的趨勢非常明顯。”韓俊表示。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各項支持政策,為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過去農業保險只能保物化成本,一畝地絕收之后就給兩三百塊錢,后來保完全成本再到收入保險,現在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已經實現全國全面覆蓋。”韓俊談道,與此同時,我們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收購等措施,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住農民種糧收益,讓農民種糧能夠有錢可賺。
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方面,“十四五”期間,支持各地建設21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098個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打造了一批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等專業村鎮。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2024年全國休閑農業的營業收入達到了9000億元左右。
維護農民的土地和財產權益也有更多舉措落地。韓俊指出,我們始終強調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明確要求不能通過下指標、定任務或者搞考核來強制推動土地流轉,必須要尊重農民的意愿。我們明確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嚴禁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我們也明確,農民可以依法將合法擁有的閑置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
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狠抓重點任務的落實。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主要體現為“三個一”:攻克了一批底盤技術,挖掘出調控作物產量和品質、動物高繁等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新基因,創制了土壤養分預測、動物行為監測等自主產權專用傳感器;育成了一批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選育出優質高產水稻、節水抗病小麥、機收籽粒玉米、高油高產大豆等急需品種,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研制出一批先進適用農機,大馬力拖拉機、打包采棉機、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精量播種機等都成功部署到生產一線了,丘陵山地拖拉機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廣應用。
“十四五”期間,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穩步推進。我國大力培育農業領域的科技領軍企業,以重大項目為牽引,發揮舉國體制優勢,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引導企業深度開展科技創新。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目前在研的國家農業科技項目中,參與企業超過1000家,占參與單位總數的51%,正好超過一半。
農業科技成果實現大面積落地應用。全國已經建成了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圍繞不同的品種,提供各環節、環環相扣、覆蓋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服務。每年還遴選推介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重大引領性技術300項,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可選擇、定制化的技術清單,提高技術到位率。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現在已經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張興旺表示,我國已經建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有農業科研院校800多家、科研人員12萬多人。
為推動這些創新主體同向發力、優勢互補,農業農村部專門制定了政策文件,整合科技資源,推動加快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分類建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體系化的攻關機制正在加快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