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資本對具身智能的布局,正從概念走向實質。
近日,惠科股份全資子公司慧智物聯與智平方達成戰略合作,慧智物聯將在未來三年內在惠科全球生產基地部署逾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合作訂單金額接近5億元。根據規劃,這批機器人會覆蓋從倉儲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裝配到質檢測試等全流程,雙方將共同推動具身智能在半導體顯示和智能終端制造環節的落地應用。
這是全球半導體顯示領域的首個具身智能全面戰略合作,此前已有多款人形機器人走進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的工廠,陸續展開“實訓”。智平方創始人兼CEO郭彥東向上海證券報記者介紹,智平方的機器人自去年開始便在工廠實訓,目前已覆蓋汽車制造、半導體、生物科技和公共服務四大核心場景,并與各領域頭部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今年陸續會有一些“硬核”產品交付,年訂單預計在500臺。
本體廠商加速“進廠”
除了智平方,星塵智能近日也宣布與仙工智能達成人形機器人千臺級訂單戰略合作,在未來兩年內推動上千臺AI機器人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等場景大規模、分階段部署。
放眼行業,拿“大單”、進工廠,成為具身智能企業當下新的角力點。在美的洗衣機荊州工廠的注塑車間,美的自研的人形機器人“美羅1號”在工業大腦的調度下,流暢完成搬運、首檢送檢、消防巡檢等系列動作。
作為較早開啟人形機器人“實訓”的企業,優必選同樣在商業化節奏上有所提速。9月3日晚,優必選宣布獲得某國內知名企業2.5億元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采購合同。該合同以人形機器人Walker S2(具備自主熱插拔換電系統)為主,優必選將在今年內啟動交付。
不過,談及人形機器人的“用武之地”,業內也有不少質疑聲認為,工廠場景需要的是極致的穩定性,并非通用人形機器人的“主場”。
這批“進廠”的人形機器人,將如何大展拳腳?郭彥東以他辦公桌上放置的擺件為例,周圍是固定的機械臂,中間是鋼鐵俠。“機械臂要做的是固定的確定性任務,比如給鋼鐵俠裝盔甲,安裝完成后,鋼鐵俠就可以離開這個固定區域,在不同場景中工作。”
在他看來,通用智能機器人并非要取代工廠現有的自動化設備,而是與自動化設備形成互補關系。中國雖然自動化設備使用量已占全球50%以上,但仍有相當比例的一線工人。這反映出當前自動化設備尚無法完全滿足工廠需求,未來還需要更靈活的機器人解決工廠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在具體的工序上,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此前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經過大量實地驗證后,優必選將工業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聚焦在搬運、分揀、質檢三大環節。這些環節普遍面臨招工難、環境差、流失率高的問題,客戶對自動化的需求更為迫切,投資回報比也更清晰。
星塵智能的戰略與之類似。據其介紹,AI機器人將逐步承擔產線的物料配送、周轉箱搬運、上下料、空箱回收等作業,將工業制造過程中枯燥重復、不安全、困難的任務自動化,減輕工人的重復性勞動負擔,使其能專注在無法自動化的技能與流程上,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多家A股公司更新“進度條”
回看產業上游,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大了對具身智能的布局,并于近期密集披露動態。據記者梳理,近期上市公司在具身智能方面的新進展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基于已有的技術積累,下場自研人形機器人。例如,9月14日,拓斯達公告,公司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小拓”基于公司與智譜共同構建的具身模型,依托對工業客戶的場景理解與技術積累,“小拓”已在注塑車間完成多輪驗證。
9月12日,埃斯頓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埃斯頓酷卓發布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Codroid02目前正在工業場景進行小批量驗證。公司在人形機器人方面的布局主要針對工業領域,公司有自主核心零部件和機器人本體的研發制造能力。
二是與頭部機構、企業綁定,在技術、產品層面展開合作。例如,9月12日晚間,中超控股公告稱,公司近日與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機器人技術合作與產業化應用、航空航天領域高溫合金鑄造輕量化技術、智能機器人用電線電纜技術開發與應用等方面展開合作。
9月11日,宏潤建設公告,公司參股戰略投資矩陣超智,后續將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專注于人形機器人研發、生產和商業化應用。宏潤建設稱,矩陣超智于今年7月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了自主研發的Matrix-1人形機器人,已經有產品落地,有訂單在手。
三是將具身智能本體廠商視為潛在客戶,為之提供產品。9月11日,盟固利公告稱,公司上半年在人形機器人用電池領域實現NCA產品批量供貨,并研發固態電池材料,包括LATP固態電解質和高鎳/230超高鎳三元材料,已通過頭部企業的中試認證。
9月10日,智微智能公告透露,公司針對機器人大腦域控制器推出“智擎”系列產品線,主力采用NVIDIA Jetson芯片,推出OrinNX、AGXOrin和AGXThor多款控制器產品,提供多種AI算力選擇。智擎大腦域控制器產品上市后,已有幾十家具身智能客戶正在進行需求對接,并提供樣機測試,同步與多家具身智能公司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定制改版。
國金證券表示,今年第四季度機器人行業有望借助海內外市場共振,開啟延續至2026年的長期上升周期,機器人板塊投資具備高確定性。建議關注國產供應鏈中的關鍵位置卡位公司,以及“垂類場景應用”,如物流、包裝、環衛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