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0日,第三屆中國·白城蘇打鹽堿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術經驗交流會在吉林省大安市舉行。
本屆交流會圍繞鹽堿地產品生產安全和鹽堿地治理的生態安全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進而推動鹽堿地產品生產實現“國家技術標準規范”的目標。
本次交流會上,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作的《菌物在鹽堿地改良中的探索》主旨報告,從植物、動物和菌物循環角度闡述“三物”在鹽堿地治理中的作用,主題新穎。相關專家圍繞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實踐和堿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及產業化發展交流積極發言,并深入鹽堿地改良企業、綜合治理地塊等進行走訪,了解實際成效。
白城市委書記李洪慈在致辭時表示,“十五五”期間,將全域推廣和應用“大安模式”,推深做實鹽堿地水田規模化治理與可持續開發。
據了解,全國適宜開發為耕地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等省(區)。吉林省是全國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分布比較集中的省份,耕地后備資源總面積600多萬畝,集中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白城市是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分布最廣的地區。
證券時報記者此前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吉林省從上到下都將做好鹽堿地綜合利用作為一項重要課題,采用科技手段賦能鹽堿地改造。鹽堿地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生長環境,以實現農作物的高產。鹽堿地改造技術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改造、物理化學改造、生物改造以及一些農藝措施。吉林省以大安等地為核心區域進行鹽堿地改造的探索,已經走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新路徑。
中國科學院大安堿地生態試驗站是國內唯一從事蘇打鹽堿化農田生態系統長期監測、研究、示范與服務的國家級野外臺站,通過科技手段采取一系列的土壤改造措施,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同時也增加了糧食產能。
大安市自2022年獲批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以來,當地在省市各級部門、眾多專家團隊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自育和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的鹽堿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蘇打鹽堿地治理的技術路徑和經驗模式,尤其在中重度鹽堿地培育了從“0”到“1”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截至目前,累計實施整治項目27個,可新增耕地19.57萬畝,年增糧食產能2.35億斤,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稅增長和生態增值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