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飛翼S6載貨展示圖②S6系列低速無人車參展公司供圖
圖③川行致遠低速無人車王鏡茹/攝
近年來,低速無人配送車正加速駛出實驗室,駛向真實道路。然而,安全始終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行業之上。在此背景下,一家老牌汽車電子巨頭選擇躬身入局。
9月2日,惠州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賽西威”)在上海發布了低速無人車品牌“川行致遠”。隨著現場帷幕徐徐落下,兩款科技感十足的S6系低速無人車駛上舞臺,在聚光燈下完成了首秀。
這一次,德賽西威將其在汽車電子領域積累的成熟技術能力,賦能至無人配送場景,為低速無人車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更多可能性。
德賽西威為何選擇此時跨界造車?又將如何重塑行業價值?
研發起點
“川行致遠”立項時,德賽西威副總裁陳俊峰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市場玩家這么多,德賽西威到底要造一臺怎樣的低速無人車?
閑暇時刻,他常刷到一些“翻車”視頻:一臺無人配送車當著交警揮舞的手臂徑直逃逸;另一臺則頂著路邊的護欄,無視交警的拍打提醒,又向前行駛了數百米……他笑不出,將視頻轉發到研發群后,會附上一句“我們不能出現在這種視頻里”。
答案呼之欲出。對于安全的重視,是刻在德賽西威骨子里的準則。最終,研發團隊形成了兩點共識:其一,安全是絕對底線;其二,回歸本質,為客戶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于是,“安全可靠、皮實耐用”被定義為產品設計理念。一個個行業痛點,成為了研發的起點。
“你們的車子,在重慶可以爬坡不?”一次在川渝地區出差,當地老鄉不經意地提問,直指行業短板。重慶,一座建立在山坡上的城市,無處不在的坡坎是對所有無人配送車最直接的考驗。
研發團隊將問題帶回了研發室,以硬核產品參數予以直接回應:峰值功率30kW的電機、110N.m的峰值扭矩、16.8的大傳動比驅動橋。三重保障下,車輛滿載爬坡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類似的,團隊還將智能軸向控制系統引入產品。該系統由ABS(防抱死系統)、TCS(牽引力控制系統)、DTC(動態扭矩控制)組成,此前已在乘用車當中成熟運用,這是首次在無人配送車上使用,可防止雨雪天氣下,車輛出現打滑失控。
全車智能感知表皮,也是首次引入的技術。S6車身遍布10個傳感器,結合先進算法,不僅能感知外力的頻率與時間,還能對信號進行分類,識別不同事件。因此,當交警拍打車身時,S6能夠心領神會地做出反應并安全停車。
除應對極端環境考驗外,一個時刻清醒的大腦對于無人配送車來說同樣重要。想象一個場景:交通高峰期,一臺處在十字路口的無人車突然死機,交通瞬間癱瘓,這是無人車最致命的風險,后果不堪想象。
為杜絕此類風險,研發團隊首創雙腦冗余設計(Dual—brain),即主控(英偉達Orin—X)+副控(國產黑芝麻A1000),構成“雙重保險”,一旦主控出現異常,副控可在毫秒間無縫接管,并引導車輛安全靠邊停車。
從崎嶇的山路到濕滑的公路,從系統的冗余設計到敏銳的環境感知,德賽西威每一步技術布局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業務痛點在牽引。相比于蒙眼狂奔追逐概念,德賽西威選擇俯下身來,讓科技真正服務于場景。
跨界時機
事實上,這并非德賽西威的首次跨界。回顧近40年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傳統制造業在時代浪潮中主動求變、持續轉型的鮮活范本。
2010年,公司內部首提“去安逸化”口號;2011年,公司進行了組織調整,推行事業單元制度,針對不同客戶和不同業務,重組團隊架構,每個事業單元自負盈虧。
這是德賽西威的二次創業,為后續座艙業務增長奠定了基礎。產品線方面,公司拓展了空調、儀表、顯示屏業務,同時成立了信息導航第一、二事業單元,以服務本土和外資客戶。
2014年,德賽西威座艙業務市場份額躋身行業第一。兩年后,為再次尋求新增長點,公司將智能駕駛納入發展主線,并于2018年進行戰略重組,成立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網聯服務三大事業部。
如今,德賽西威已成長為國內頭部智駕供應商,產品覆蓋座艙域控、控制顯示系統、全自動泊車系統等,并為比亞迪、大眾等國內外一眾主流車企供貨。
為何能持續轉型?德賽西威董事長高大鵬的總結是:“對外部環境保持高度敏感,勇于變革。”而布局無人配送車,正是這一思路的進一步延伸。
當前,無人配送行業技術奇點已經來臨。隨著算力與算法平臺的日趨成熟,公司無需再走彎路,可直接聚焦產品化和場景化。同時,政策綠燈也已經亮起,路權等相關法規的不斷完善,正為無人配送商業化落地鋪平道路。
此外,德賽西威還可將公司積累的成熟汽車工業的開發、制造和驗證體系,系統性應用到無人配送領域,從而推動產業鏈整體升級。
例如,當行業還在摸索標準時,S6從設計之初就參考了80多項國標和各地110多項管理規范,其生產制造嚴格遵循IATF16949等一系列嚴苛的車規級質量管理體系。
這意味著S6的車門設計壽命可達30000次開合;車身結構需確保滿載長期使用不變形;通過1000小時的鹽霧試驗,保證風吹日曬雨淋后依然不生銹;電池包不僅要滿足最新的乘商用車國標,還要配備能承受100kN擠壓的五面防護,確保在極端碰撞下不起火。
“這正是德賽西威的天然優勢,回歸制造業的本質。”高大鵬表示,公司始終避免零和博弈的內卷,而是致力于成就利益相關方,以此來驅動自身成長。
當技術與政策的雙重壁壘被打破,進入低速無人車行業的窗口期便已打開。對德賽西威而言,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前景廣闊
“有了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市場空間大,新進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實力也會越來越強。”一位從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光大證券預計,到2030年,我國無人配送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百億元大關。
“無人配送車的應用,將為物流行業顯著降本增效。不僅可實現不間斷配送,大幅提升頻次,還能直接降低單票成本。”浙江省快遞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王躍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資本市場亦將無人配送車視作智能駕駛商業化的關鍵切口。國信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唐旭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的商業模式,絕非單純賣車這樣的一次性硬件收入,更大的想象空間在于后續可持續提供的運力服務。
政策也在不斷釋放積極信號。2024年1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鼓勵發展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相結合的物流新模式,健全和優化管理標準規范,支持企業商業化創新應用。
面對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川行致遠的定位十分清晰:聚焦快遞配送、即時配送、城市配送與特種改裝四大領域,成為智能移動平臺的基石提供者,進而賦能整個生態。
當前,無人配送行業尚未形成絕對頭部企業,但隨著技術逐漸成熟、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兼具技術優勢和場景落地能力的企業將脫穎而出。
正如德賽西威首席執行官徐建所言:“如果德賽西威是實力雄厚的母港,那么川行致遠就是駛向智慧物流藍海的先鋒艦隊。”遠航,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