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奎(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
2025年8月以來,一線城市密集調整限購政策,例如,北京允許符合條件的家庭在五環外不限套數購房,上海跟進放開外環外限購,深圳9月6日落地的樓市調控政策則將調控精度細化至區、街道層面。一線城市政策調整的趨勢愈發清晰:曾經作為全國房地產調控“標配”的限購政策,正從一項全國性的政策轉變為僅針對核心城區的局部管理。這些變化共同指向一個結論:限購政策的實質已從“抑制需求”轉向“精準適配”,限購政策正在面臨轉型。
近期,北上深廣等一線城市的限購調整呈現出了一些鮮明特征。其一,核心區與外圍區依然是“二分法”:北京五環內、上海外環內、深圳福田南山核心街道仍保留原有限購,外圍區域則全面放開套數限制;其二,準入門檻普遍降低:上海非戶籍居民外環外購房社保要求降至1年,北京非戶籍五環外購房社保要求為2年,均較此前大幅放寬;其三,購房標準趨于統一:三地均取消單身與家庭購房套數差異,成年單身人士按家庭標準執行限購,同時深圳還實現了限購范圍的細化,鹽田、大鵬全域取消資格審核。
從短期效果看,限購通過局部微調,較為精準地激活了一部分市場潛力。例如在北京,隨著樓市新政的落地,五環外的新房市場正率先回暖。咨詢和看房的客戶多以改善型家庭為主,由于目前多家銀行能為購房者提供額度更充足、利率更優惠的貸款支持,這類購房群體的積極性相對較高。上海樓市的活躍度也有增加,根據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環的新房成交占比超60%。二手房方面占比略超50%,新房、二手房外環外均為成交主力。從總體效果來看,一線城市進一步放開限購有助于提振市場預期、增強交易活躍度,有利于推動房地產市場企穩。
若將時間線稍稍拉長,筆者的基本判斷是,庫存去化壓力凸顯、人口流動適配需求、市場機制逐步成熟、政策協同效應推動等等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將使得“十五五”期間全面取消限購成為幾乎所有城市的必然選擇。從實際看,除一線城市的幾個核心區之外,各地的限購都已取消或正在取消進程之中。比如天津提出,取消天津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購買、轉讓等方面的限制性措施。廣州已提出要優化房地產政策,全面取消限購、限售、限價,降低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杭州提出科學編制住房發展規劃、優化住宅用地供應、全面取消住房限購、優化公證搖號銷售、加強住房信貸支持、優化積分落戶政策、推動高品質住宅供應7條措施。
長遠來看,過去在購房者“資格”上著力的限購政策,可能只保留在極少幾個特殊類型區域。未來各地政策創新,可能并不是在“限購”與“解限”上面,而是要轉向更加深刻、更加復雜的內需市場培育。而從具體的層面上看,為引進人口以及促進人才長期安居的“優購”政策,或許將成為各城市發展與房地產市場一條新的主線。優購政策的方向可能包括:一是與“人才層級”深度綁定,形成差異化支持體系。比如有的沿海城市對頂尖人才出臺購房補貼分級模式。未來一些城市或對高學歷、高技能群體提供“購房首付比例下調+房貸利率優惠”組合包,精準吸引能長期貢獻的群體。
二是融合“公共服務貢獻”,強化政策公平性。比如有超大型城市提出對非戶籍居民“繳稅滿3年可優先申購共有產權房”的思路。優購政策或可考慮建立“貢獻積分制”,將個稅繳納金額、參與社區服務時長、志愿服務次數等納入積分,達到一定分值者可提升補貼等級,讓長期為城市發展付出的普通勞動者也能享受政策紅利,比如快遞員、環衛工人等群體,滿一定年限(例如5年)穩定就業且積分達標,可享受一些購房優惠。
三是聯動“區域發展需求”,引導人口合理分布。針對城市外圍新區或重點發展板塊,優購政策可加大傾斜力度,如北京對五環外“未來科學城”周邊購房人群,給予“購房補貼+子女入學優先”雙重激勵,上海對臨港新片區購房者放寬落戶年限要求,通過住房政策引導人口向非核心區流動,既緩解核心區資源壓力,又為新區注入人口活力,實現住房支持、人口導入、區域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優購政策成為推動城市空間優化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