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賦能千行百業,而作為國民經濟命脈的能源領域,也迎來了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關鍵進程。9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明確,到2027年,推動五個以上專業大模型在電網、發電、煤炭、油氣等行業深度應用,挖掘十個以上可復制、易推廣、有競爭力的重點示范項目,探索百個典型應用場景賦能路徑;到2030年,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跨領域、跨行業、跨業務場景賦能,在電力智能調控、能源資源智能勘探、新能源智能預測等方向取得突破,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等在關鍵場景實現落地應用。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能源行業智能化發展正在從頂層設計走向規模化落地,這將深刻影響市場主體的發展。各類能源企業應積極響應政策,加強技術研發和場景落地,搶占智能化轉型先機。未來也需要政府部門強化政策引導和資源投入,推動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
“人工智能+”賦能八大能源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正逐步深入社會各領域。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能源作為創新創業高度活躍的領域,具有數字化基礎好、數據質量高、應用場景豐富等比較優勢,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勢在必行,本次兩部門印發《實施意見》為“人工智能+”能源指明了具體實施路徑。
《實施意見》提出2027年、2030年兩個階段性目標,并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從應用場景賦能、關鍵技術供給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并以專欄形式細化明確了研發應用重點方向。具體提出“人工智能+”電網、能源新業態、新能源、水電、火電、核電、煤炭、油氣八個應用場景;加大關鍵技術供給,夯實數據基礎、強化算力支撐、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標準規范建設、開展試點示范、加大支持力度等多項保障措施。
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高級專家岳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能源領域,從2016年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3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再到此次“人工智能+”能源,標志著我國能源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從促進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的階段,邁向了數據驅動、智能決策的更高級階段。
岳昊表示,《實施意見》除了系統部署了“人工智能+”八大應用場景、37個重點任務之外,還重點提出了三大關鍵技術供給,即算法、算力、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神經”,算力是人工智能的“骨骼”,數據是人工智能的“血液”。特別是算力,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落地的重要前提,夯實算力底座,是支撐大模型迭代優化和規模化應用的必要條件。
龐大的算力規模,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實施意見》提出,到2030年,算力電力協同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立綠色、經濟、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為此,《實施意見》布局“構建算力、電力深度融合的算電協同發展機制,不斷提高算力中心綠電比例”,同時,“針對人工智能計算耗能問題,加快突破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技術瓶頸”,為算力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保障。
從技術到落地,全鏈條智能化覆蓋成為關鍵。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翁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實施意見》聚焦能源專用大模型、邊緣計算、自主可控AI芯片、安全可信技術,推動AI倫理規范、數據共享機制、跨界協同平臺。其重點方向是強調全鏈條智能化覆蓋。比如,生產端突出以AI優化化石能源清潔轉化(如煤制油工藝控制)、新能源功率預測;輸配端運用智能電網調度、管道泄漏監測技術;消費端建立虛擬電廠、需求側響應;安全端依托AI構建重大設備故障診斷、災害智能預警系統。
翁翕進一步用“可信、一體化、開放”概括了此次政策的核心亮點:“可信AI”優先,強調能源AI系統的可靠性、可解釋性與安全性,契合能源領域對生產安全的嚴要求;突出系統思維,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智能系統,助力企業“風光火儲一體化”項目的降本增效;強調應用場景開放,鼓勵國有企業開放典型場景供AI企業驗證技術,為企業引入前沿技術提供通道。
能源企業搶占新賽道
隨著“人工智能+能源”政策的深入推進,能源行業的智能化發展將從頂層設計走向規模化落地。這不僅關乎技術路線與場景建設,更將深刻影響市場主體的發展路徑與競爭格局。
在推進機制方面,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強化組織實施。首先,加強統籌協調,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推動各地方、各企業因地制宜細化落實舉措,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并強化過程督導,確保《實施意見》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其次,加強產學研協同。綜合考慮煤電油氣各行業應用潛力、成熟度、帶動作用等因素,遴選一批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應用高價值場景,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建設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和創新聯盟,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再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建設行業級人工智能應用測試平臺,有效協同企業自主研發的大模型,解決大模型“重復造輪子”問題,避免先進算力和能源資源被過度消耗。遴選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標桿場景與案例,鼓勵體制機制與商業模式創新,推動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科技項目實施與成果轉化。
企業也亟需重新審視自身戰略定位與能力布局。天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解百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能源領域新業態是典型的藍海,除了目前正在快速發展的虛擬電廠、分布式儲能、車網互動、可再生能源制氫、智能微電網、算電協同等新興業態外,還會產生新的創新性商業模式。截至2025年8月,我國市值最高的10家上市民營企業均從事人工智能或新能源相關的業務。新興業態發展,打破了傳統上能源企業多為壟斷性重資產企業的固有思維模式,成為所有企業均可涉足與競爭的藍海,為企業增加了公平競爭、角逐新賽道的機會。
翁翕進一步表示,《實施意見》預計會對傳統能源企業(如煤炭、火電)、新能源企業、能源裝備制造商、能源服務商產生影響。其中既有挑戰,也充滿機遇。
一是推動能源企業的傳統產業升級,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如煤制油、煤化工)、新能源消納等核心業務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二是提供降本增效新路徑,AI驅動的智能檢測、預測性維護、智能巡檢可降低運維成本,提升運行效率。如國家能源集團2024年發布的煤質快檢技術,借助光譜分析與AI算法,將檢測時間從8小時縮短至2分鐘,在全國20余家電廠推廣后,每年節約燃料成本超億元。
三是創新業務增長點,如探索智慧氫能、CCUS的智能管理、多能互補系統等新業態,支撐傳統能源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