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風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近年來,中國民辦高等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2025年高考錄取季呈現的“冰火兩重天”現象尤為顯著:西湖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等新興民辦高校憑借強勁實力收獲高分生源,錄取分數甚至超過知名公辦高校;而大量傳統民辦本科院校卻遭遇招生寒冬,多地出現降分補錄仍未招滿的情況。這種鮮明對比既暴露出行業發展的深層矛盾,也預示著結構性調整的歷史機遇,本質上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必然結果。在人口結構變化與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民辦高校如何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型,不僅關乎千萬學子的成長路徑,更影響著中國教育生態的多元平衡,是新時代教育改革必須破解的重要命題。這一轉型既是對“高投入低回報”教育困境的回應,也是民辦教育從“數量補充”向“質量特色”進化的戰略選擇,為構建多元協同的高等教育體系提供了實踐路徑。
民辦高等教育的轉型困境源于教育價值與市場需求的深層錯位,這種系統性矛盾體現在多重維度的結構性失衡中。家庭對教育消費的理性回歸與產業對人才需求的快速迭代形成碰撞,疊加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生源壓力,共同構成了轉型的現實挑戰。一是教育投入與產出的嚴重失衡形成消費悖論。傳統民辦本科院校學費遠高于公辦院校,而畢業生就業質量與收入水平卻未能匹配其教育投入,這種“高成本低回報”的現實讓家庭對民辦教育的選擇更趨謹慎。二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脫節加劇結構性矛盾。大量專業集中在文科領域,扎堆開設低成本專業,與市場對理工科人才的旺盛需求形成尖銳對立,在新興產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傳統專業的過剩問題愈發凸顯。三是人口結構變化放大生存壓力。新生兒數量下降預示未來高校生源將大幅減少,且高等教育普及度不斷提高,本科文憑稀缺性下降,這種趨勢倒逼民辦高等教育必須打破路徑依賴,重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價值坐標系。
民辦高等教育的韌性生長需要構建多元協同的制度保障體系,通過政策、模式與機制的創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網絡。這一體系既要破解當前辦學資金不足、市場秩序混亂的現實難題,又要為長期發展搭建健康有序的生態框架。一是建立“扶持+規范”的政策調節機制。通過生均撥款、稅收優惠等財政杠桿降低優質民辦院校辦學成本,部分省份已開展相關試點;同時以“白名單”制度等監管手段遏制虛假宣傳、跨區域無序招生等亂象,如浙江省對技工院校的規范管理,形成良性市場生態。二是推廣“小而精”的特色辦學模式。借鑒部分新型民辦院校通過高額初始投入構建高規格教學科研條件、優化師生比的經驗,這些院校憑借優質資源配置、高水平師資和緊貼前沿的專業設置,脫離了學費盈利的傳統模式,集中資源打造不可替代的專業優勢,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型。三是創新校企協同的資源供給方式。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計,建立“工學一體”培養模式,讓學生半工半讀獲取技能證書,通過“學歷+技能”的復合型培養重塑人才評價標準,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
民辦高等教育的價值重構需堅守“特色發展”的普惠導向,在尊重區域差異和群體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多元覆蓋。這種普惠不是放棄質量的平均主義,而是通過差異化發展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讓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都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一是立足區域差異實現分類發展。允許經濟發達地區探索高水平研究型民辦大學,在高端科研領域形成突破;同時支持欠發達地區民辦院校聚焦普惠性教育需求,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縮小區域差距,保障教育機會公平。二是聚焦多元需求培育特色優勢。在藝術、體育等個性化領域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形成獨特的升學與發展通道;在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等領域精準布局,對接產業升級需求,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三是構建多元共擔的普惠保障體系。落實稅收優惠、用地保障等政策鼓勵多元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形成“基礎政府保障、特色市場補充”的多元供給格局,實現教育公平與辦學活力的統一。
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質量提升為核心支撐,著力打破部分民辦高校“價高質低”的失衡狀態,通過人才、制度與機制的協同構建高質量教育生態,才能實現真正的韌性生長。一是筑牢師資隊伍質量根基。對承擔普惠性教育任務、堅持公益導向的民辦院校,通過財政獎補等方式支持其改善教師待遇,重點向參與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民辦院校傾斜,改革職稱評定機制打破職業發展壁壘,吸引和穩定優質師資,為教育質量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完善質量監管治理體系。建立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辦學成本核算與資金使用監管,暢通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家長參與的共治渠道,形成全方位質量監控網絡。三是建立動態調整的專業設置機制。依托產業大數據實時監測市場需求變化,建立專業設置與退出的靈活機制,確保教育供給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唯有如此,民辦高等教育才能在轉型中實現真正的韌性生長,推動高等教育院校生態從等級化序列向多元化格局轉變,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注入獨特活力。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