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主權基金、外資巨頭,出手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吳娟娟2025-09-03 21:29

【導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挪威央行、外資巨頭集體出手!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娟娟

當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挪威央行、外資巨頭紛紛瞄準中國生物制藥或醫藥服務公司,不少機構大幅加倉,亦有機構在上漲后減持重倉股。

新加坡、挪威主權投資機構出手

據港交所披露易信息,8月29日,GIC加倉和鉑醫藥控股,占擁有投票權股份的6.37%,涉及金額5.11億港元。

事實上,此次并非GIC首次加倉中國醫藥企業。今年8月18日,該機構加倉基石藥業-B,持股比例首次突破5%,達到5.49%,涉及金額約6.35億港元。

GIC成立于1981年,負責管理新加坡外匯儲備,是新加坡的主權投資機構。GIC重視科技領域投資,其科技業務集團負責監控和評估行業趨勢,并就GIC整體科技投資組合的規模、構成以及合作伙伴戰略提出建議;科技投資集團處理大部分早期階段投資,包括通過風險投資基金、聯合投資和直接投資等方式。

無獨有偶,青睞中國醫藥企業的主權投資機構還有挪威銀行(挪威央行)。該機構于8月8日、8月12日、8月13日、8月26日連續加倉凱萊英,合計斥資9912.03萬港元,加倉后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有投票權的股份比例為14.71%。

除主權投資機構之外,8月29日,英國資產管理巨頭施羅德投資集團加倉凱萊英,涉及金額為715.71萬港元,加倉之后持股占有投票權的股份比例為17.32%。

對沖基金大鱷出手

此外,華爾街大鱷Steve Cohen 旗下Point 72 加倉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突破5%,多頭倉位持股比例占有投票權的股份比例為5.04%,斥資2037.44萬港元。

Steve Cohen 為美劇《億萬》的原型,被稱為華爾街“對沖基金之王”。他于1994年創辦的SAC一度為華爾街收益最高的對沖基金之一,近21年創造了29%的年收益率,管理規模一度達160億美元。不過,SAC 后續被爆出內幕交易,8名員工被判定犯有內幕交易罪。

2018年禁令解除后,Steve Cohen 將自己的家族辦公室轉為對沖基金,即Point 72。據報道,他最初的目標是將對沖基金規模做到200億美元,目前已大大超過。Steve Cohen 在亞洲市場非常活躍,官網信息顯示,其在亞洲市場的員工總數超過350人,在中國香港設有辦公室,對包括A股在內的中國股票多有布局。

加倉之外,包括富達等在內的外資減持了部分重倉生物醫藥公司。富達減持了昭衍新藥等公司,但其對昭衍新藥的持股占擁有投票權股份比例高達10.8%。大名鼎鼎的對沖基金“老虎環球管理”減持了藥師幫,減持后持有的股份占有投票權股份的比例為9.7%。

權威生物制藥交易雜志:中國向全球制藥巨頭授權交易熱度持續

布局中國的醫療健康賽道幾乎成了外資的共識,這背后是中國生物技術的厚積薄發。

9月1日,全球權威科學出版集團Springer Nature旗下雜志BiopharmaDealmakers在新聞特寫板塊發表文章表示,西方制藥巨頭正“向東進軍”,從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吸收創新藥資產。

2020年—2025年期間,全球11家大型制藥公司累計承諾超過1500億美元用于獲取來自亞洲的創新藥資產。這1500億美元中,超過170億美元的預付款和股權投資用以獲得主要來自中國的創新藥資產。

這些公司采購了超過50項創新臨床/具備臨床條件資產,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中國。

2020年—2025年,已披露的全球授權交易和研發合作伙伴關系價值約為每年1700億~1800億美元。其間,雖然整體年度交易價值基本持平,但來自中國資產的授權交易價值增長了10倍以上,從2020年的約50億美元(全球價值的3%左右)增長到2024年的超過500億美元(全球價值的30%左右),凸顯出中國創新增長。此外,中國約占全球臨床資產的三分之一,與美國持平,顯著領先于歐洲。

文章指出,全球11家大型制藥公司在2020—2025年累計為中國交易承諾約1000億美元,包括約110億美元的預付款和股權,占其亞洲承諾的約65%。在此期間,按美元價值計算,BMS、阿斯利康、默克和諾華是在中國最活躍的交易制造商,BMS、阿斯利康和默克各承諾約190億美元的總交易價值和約20億美元的預付款,而諾華承諾約120億美元的總價值和約15億美元的預付款。

來自中國的創新藥爆發背后,是過去十年生物醫藥投資、治療領域能力和技術平臺的日趨成熟。

新監管政策是催化劑。2015年,中國實施《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隨后在2020年修訂《藥品注冊管理規定》,包括加速藥品上市注冊程序(ADMRPs),旨在加速許多藥品的上市節奏。

文章表示,來自中國的授權交易勢頭可能持續。隨著中國創新和臨床資產在全球的占比增加,與大型制藥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中國公司提供了有吸引力的融資途徑。2025—2030年,多家全球大型制藥公司面臨“專利數斷崖式減少”的情況,他們有動力以來自中國的高質量臨床資產來填充其管道。

(本文表格為記者根據披露易信息制表)

責任編輯: 高蕊琦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一区 | 日本高清在线卡一卡二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天堂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在线不卡免费高清播放AV网站 | 亚洲色资源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