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地項目的開發給了我們很大信心,現在光伏需求不足,沙戈荒項目可以促進整個行業的穩定,對行業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近日,天合光能戰略、產品與市場負責人張映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隨著雙面發電技術的進步,組件雙面率已提高到80%以上,背面發電貢獻率高達16.55%。”張映斌認為,在新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背景下,無論正面、背面的發電都將進入市場化交易。因此,繼續使用正面效率單一指標無法科學衡量組件性能及發電能力,已不合時宜。尤其在當下沙戈荒場景高反射率地區,采用組件綜合效率與綜合發電評價新體系更合理、更科學。
張映斌介紹,由于結構原因,TOPCon相較于BC背面率高出10%—15%,單瓦發電增益高達1.7%;而沙戈荒場景下,地表反射率通常高達25%—30%,背面發電增益更高,TOPCon組件在沙戈荒場景下綜合發電量更高。同時,TOPCon低輻照性能更優,可提升單瓦發電能力1%,可以在高電價時段捕獲更多收益。
記者注意到,沙戈荒大基地將先進技術門檻設為23.8%的組件轉換效率,將確保TOPCon、HJT、BC能同臺競技。
“沙戈荒場景下,地表反射率高,背面發電增益非常明顯,需要建立新的衡量標準。”張映斌倡議建立組件綜合效率&綜合發電的評價新體系,從而展現不同技術路線的綜合價值;另外需要考慮組件發電能力,特別是低輻照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跟蹤支架技術的日益成熟,在新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背景下,支架已經從支撐功能進展到了提升項目投資收益率的功能。沙戈荒場景下,行業跟蹤支架因具備天文算法、逐日發電的功能,較固定支架能夠提升發電量10%—15%,對應的系統價值約為0.3元/W—0.35元/W。
張映斌表示,跟蹤支架的最大好處是出力曲線和電價曲線更加吻合,與固定支架相比,跟蹤支架在早晚高電價時段發電量會更多。
他判斷,在電力市場化條件下,跟蹤支架應該得到大規模的應用。特別是,隨著AI技術應用到跟蹤支架技術上,在常規跟蹤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遮擋導致的發電量損失以及提升早晚高電價時段的發電量。
今年6月,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光伏治沙規劃(2025—2030年)》。規劃到2030年,新增光伏裝機規模2.53億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