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騰遠鈷業(301219)披露202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整體經營表現穩健,實現營業收入35.32億元,同比增長10.30%;歸母凈利潤4.69億元,同比增長9.94%。其中,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達到4.12億元,同比增長43.54%,現金創造能力與運營韌性進一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二季度表現亮眼,營收環比增長41.75%,歸母凈利潤環比增長281.30%。業內人士認為,這既得益于鈷價階段性回暖,也反映出公司內部管理效率提升及部分募投產能的逐步釋放。
剛果金政策擾動,鈷價進入上行通道
鈷作為重要的新能源材料,其價格回暖正是源于剛果(金)出口政策擾動所導致的全球供給收緊。據了解,2025年6月剛果(金)政府在原先四個月出口禁令的基礎上,再度延長三個月,導致全球鈷供應緊張局面持續。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剛果(金)是全球鈷礦最主要的產地,2024年鈷礦產量占全球總量約76%。出口限制直接收緊了中國等主要冶煉國的原料來源,推升了市場對未來供給收縮的預期。在歷史周期中,鈷價的每一輪大幅上漲,往往都伴隨供給擾動與需求擴張的共振。
需求端來看,電動汽車產業維持高景氣度,AI智能終端、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也正在催生鈷的新增需求。
在供給緊張與需求擴張的共同推動下,鈷價迎來上行周期。對騰遠鈷業而言,鈷價上行不僅直接改善盈利水平,也提升了公司鈷產品的議價能力和銷售增長。
資源獲取優勢凸顯,國內外“雙循環”布局
面對剛果(金)政策擾動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騰遠鈷業在資源端積極推進全球化布局,以進一步規避單一地區政策風險。公司依托“剛果騰遠”,形成了在剛果(金)的礦石采購、資源開發和產品初加工基地,并取得多項礦權。2025年,公司計劃在剛果(金)新建年產3萬噸銅、2000噸鈷的濕法冶煉廠,預計2026年投產,屆時原料自給率和產能規模將再上臺階。
在海外布局的同時,公司也在國內積極發展二次資源回收,打造從鈷鎳資源—冶煉加工—鋰電材料—廢料回收的閉環產業鏈。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3萬噸電池廢料綜合回收車間,并與電池廠商、汽車廠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原料獲取渠道日趨多元和穩定。“海外資源+國內回收”的雙循環格局,使公司在全球資源波動中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濕法冶煉及設備自研夯實技術壁壘
除了資源端的把控,騰遠鈷業在生產技術和工藝設計方面同樣保持領先。在工藝與技術環節,公司是國內較早開展鈷濕法冶煉研發和應用的企業之一,擁有自主規劃、設計并制造濕法冶煉生產線主要設備的能力。濕法冶煉工藝相較于火法冶煉更適應復雜低品位礦石的處理,具有回收率高、污染小、投資相對較低等優勢。
同時,公司自主研發的多樣性鈷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硫化鈷銅礦焙燒技術以及酸性球磨浸出工藝,能夠高效處理剛果(金)及國內的多類伴生礦石,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此外,騰遠鈷業在電池廢料回收利用領域也實現了技術突破,改進了退役鋰電池拆解和濕法浸出工藝,提升了金屬回收率,進一步鞏固了成本和環保優勢。
募投項目完工產能釋放在即 積極分紅彰顯長期價值
騰遠鈷業在建募投項目正在穩步推進,部分產能已進入釋放階段。騰馳新能源一期新增5000噸四氧化三鈷產能正逐步爬坡,預計將持續貢獻銷量;騰遠本部5000噸電鈷升級改造項目有望于年內投產。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擁有鈷產品3.15萬金屬噸、鎳產品1萬金屬噸、錳產品1萬金屬噸、碳酸鋰0.5萬噸,銅產品6萬噸的生產能力。日益提升的生產能力不僅提升了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領域的整體競爭力,也為未來業績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積極擴張產能、增強發展后勁的同時,公司亦注重兼顧股東回報,通過穩定的分紅政策體現長期價值。半年報顯示,騰遠鈷業計劃實施現金分紅方案,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元(含稅)。
總體來看,騰遠鈷業2025年上半年在收入、利潤和現金流等核心指標上均實現增長,展現出較強的經營韌性。面對全球鈷供應格局變化,公司憑借剛果金資源端卡位、國內回收體系的穩步搭建,以及濕法冶煉等核心技術優勢,已形成從資源到產品的完整一體化布局。在新能源產業鏈需求高景氣度背景下,騰遠鈷業有望進一步夯實其行業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