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券商裁撤旗下營業部。
8月13日,長城證券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優化營業網點布局并加強資源整合,推進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升級,公司已于近日撤銷襄陽漢江北路證券營業部。
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已有20余家券商在全國范圍內公告撤銷營業部或分公司,累計裁撤網點超百家。其中,國信證券一次撤銷21家營業部,暫列年內之最。
受訪人士認為,券商營業部“關停潮”標志著行業從“粗放擴張”走向“精細化運營”。
集中裁撤網點
據長城證券公告,公司已于近日撤銷襄陽漢江北路證券營業部,并已按相關要求,以不損害客戶利益為前提,妥善完成了客戶資產處理、業務結清、工商注銷等相關程序,同時向營業部所在地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備案。
實際上,這并非年內首家裁撤營業部的券商,業內早已掀起“瘦身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中旬,已有20余家券商公告撤銷營業部或分公司,累計裁撤網點超百家,其中國信證券以撤銷21家遙遙領先。
7月7日,國信證券曾一次性宣布關閉大慶龍政路等9家網點;僅隔一個月,公司再度公告,將于9月5日起關停吉林市解放大路、牡丹江太平路、佛山三水等12家營業部,涉及吉林、長治、佛山、青島和廈門等地。
緊隨其后的是方正證券,年內已撤銷13家分支機構;東方證券撤銷8家;光大證券、中泰證券各撤銷7家;東吳證券、興業證券等券商的裁撤數量亦位居前列。
行業深度轉型
在財經評論員張雪峰看來,2025年的券商營業部關停潮,是行業數字化與財富管理雙轉型的必然結果,屬于正常調整,也標志著證券業從“數量擴張”邁入“質量優先”的深度轉型期。
張雪峰解釋說,伴隨互聯網金融崛起、交易傭金持續下降,使得傳統網點的高成本、低效能模式難以為繼,關停低效網點是市場的自然出清。此番調整不僅是數量收縮,更是業務模式的革命:券商正由“以交易為中心”轉向“以客戶資產配置為中心”,營業部也從單純的開戶、交易場所升級為面向高凈值客戶的綜合投顧與財富管理中心,線下網點亟待重新定位。
排排網財富研究員隋東認為,券商密集裁撤營業部是行業數字化轉型與成本壓力下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在數字化浪潮下,客戶交易等業務線上化普及,線下網點邊際價值下降。另一方面,財富管理轉型倒逼升級,傳統網點功能單一,已難以滿足客戶需求。與此同時,租金、人力等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擠壓了營業部的生存空間。
“提質增效是券商改善經營業績的重要途徑。”香頌資本董事沈萌也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年輕一代投資者數量的增長,市場對傳統線下營業部的需求銳減,其作用日益式微,而租金、人力等成本卻居高不下。因此,關閉低效網點既無損業務發展,又能直接壓縮經營支出。
馬太效應加劇
談及網點“瘦身潮”對行業與投資者的長遠影響,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分化將愈演愈烈。
張雪峰判斷,行業馬太效應會進一步加劇。頭部券商優勢擴大,如中信、華泰等已建立強大線上平臺和投顧體系,關停低效網點后,資源更集中,市場份額有望再上一層樓。而中小券商的經營壓力將會陡增,區域型、小型券商若無法快速轉型,最終只能收縮戰線甚至尋求被并購。
客戶體驗也將隨之重塑。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認為,短期看,營業部收縮確實削弱了對傳統客戶群體的線下服務黏性,但券商可同步推出“數字孿生營業部”解決方案,通過技術手段將線下業務遷移至線上平臺,可有效控制客戶流失率。
沈萌補充稱,目前大多數投資者更關注投資理財服務的核心價值,這與線下營業部的實體關聯度降低,因此營業部關閉與否已經不再是衡量客戶體驗的重要依據。隨著投資者年輕化、交易手段電子化,對線下營業部的需求預計將越來越低。
“未來營業部數量可能繼續減少。”隋東向記者表示,券商將把重心進一步轉向數字化,強化線上獲客與服務能力,聚焦財富管理,發力投顧、資管等業務,構建“交易服務+財富管理+機構服務”的多元新格局。
張雪峰認為,券商營業部“關停潮”標志著行業從“粗放擴張”走向“精細化運營”。未來,能留下來的網點必須徹底轉型為“財富管理服務中心”,而不再是傳統交易通道。行業集中度勢必提升,但這將推動中國證券業向更專業、更高效的方向邁進。
記者 陸怡雯
文字編輯 陳偲
版面編輯 孫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