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7月下旬發放了新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意味著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邁入常態化、規模化新階段。8月,上海市區首次出現了面向公眾常態化運營的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這些Robotaxi參考出租車收費,并實現了“無安全員”“車內只有乘客”的“真無人”。
8月4日,記者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街道全流程體驗了小馬智行Robotaxi。該款Robotaxi的召喚類似網約車,上車后通過語音和屏幕向乘客傳達信息。車輛全程自主操控,遇紅燈提前緩剎,流暢避讓行人和來往車輛,轉向時勻速絲滑,如同老司機般穩健自然。
完全無人駕駛出租車開進了上海市區
小馬智行日前宣布,8月1日起聯合錦江出租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橋和花木兩大區域落地全無人Robotaxi,運營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早7:30至晚9:30——這意味著,上海市區范圍內首次出現完全無人駕駛的Robotaxi。
8月4日下午,證券時報記者來到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街道上海科技館南側道路的“錦繡路世紀大道(上海科技館)”公交站,用小馬智行APP呼叫了一輛三座SUV的Robotaxi,行程終點為浦東新區人民政府3號門。約5分鐘后,APP顯示有車接單。
片刻后,印有小馬智行和錦江出租logo,以及“無人駕駛測試”字樣的白色SUV抵達上車點。透過車窗可以清晰看到,駕駛位空無一人,副駕駛位置上放置了一個顯眼的玩偶作為標識。
在APP上點擊解鎖后,記者打開右后側車門上車。盡管當天烈日炎炎,車內卻十分涼爽,后座屏幕上顯示發車前的兩項必要條件:車門關閉和系好安全帶。在車門和安全帶圖標由紅變綠后,屏幕再次彈出安全須知,乘客需在閱讀后點擊已閱按鈕。隨后,“開始行程”按鈕被激活。
記者點擊“開始行程”按鈕后,車輛轉向燈亮起,方向盤開始自動轉動,車輛平穩地駛離站點,匯入主路。
這段約1.3公里的行程要經歷5個路口和1次掉頭。記者體驗發現,該輛Robotaxi總體上以勻速行駛。當前方路況良好時,它會逐漸加速;若前方有車輛壓線行駛時,它能迅速做出反應,提前減速并調整行駛角度,整個過程較為平穩,沒有明顯的頓挫感。在經過十字路口,該輛Robotaxi會提前減速,左轉時也一氣呵成。
小馬智行公關負責人戴敦峰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款運營車是雷克薩斯RX,搭載了小馬智行第五代自動駕駛系統,融合了7個攝像頭、4個激光雷達和4個毫米波雷達,能夠實現車周200米全域視野,保障行車安全。
“小馬智行通過基于強化學習范式的世界模型?(PonyWorld),打造適用于各類車型及應用場景的虛擬司機?(VirtualDriver),已實現50萬小時全場景、全天候、全無人駕駛運營。世界模型?每周可生成100億英里的測試數據,幫助虛擬司機?自我演進和模型訓練,實現超過人類駕駛10倍的安全性表現。”戴敦峰表示,小馬智行在全球已累積了超過50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路測里程,在包括極端天氣、復雜路況在內的各類場景中,充分驗證了技術系統的安全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程末尾的掉頭時,該輛Robotaxi反應略慢。周圍經過的車輛主動讓出道路時,它再三“確認”安全后徐徐掉頭。
接近終點前,后座屏幕及語音播報提示“車輛停靠中,請勿打開車門”,并展示右側實時影像。完成此次行程后,該輛Robotaxi緩緩駛離,APP顯示總費用14元,優惠2.6元后實付11.4元。
戴敦峰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目前小馬智行Robotaxi的運營范圍主要包括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啦啦寶都購物中心、世紀公園、浦東足球場地鐵站等地標場所,價格參考上海市出租車的計價標準。運營首日早上7:30開放后,僅12分鐘就迎來首位打車乘客,當天大部分車輛也都處于接單狀態。
無人駕駛普及任重而道遠
事實上,市民搭乘Robotaxi并非一件新鮮事。近幾年,上海嘉定、臨港等多個地區已出現類似網約車運營的Robotaxi,但副駕駛位上均坐著安全員,隨手接手車輛控制權。
直到最近,真正的無駕駛人Robotaxi才開進了上海市區。7月下旬,上海發放了新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包括小馬智行在內的5個聯合體、8家企業獲頒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證。
戴敦峰表示:“我們計劃在今年內實現千臺車的規模,這些車輛會投放在北上廣深的運營區域。接下來,隨著上海市浦東新區運營范圍的不斷擴大,更多市民朋友能夠體驗到自動駕駛出行。”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Robotaxi作為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核心場景,正迎來全球范圍內的爆發式增長。據測算,中國市場規模有望從2025年的5400萬美元增長至2035年的47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超60%,車隊規模將突破190萬輛,覆蓋主要一線城市。政策層面,中國通過發放超1.6萬張測試牌照、開放3.2萬公里測試道路,并開展全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為Robotaxi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持。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新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的正式落地,標志著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邁入常態化、規模化新階段。這將進一步推動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我國在全球自動駕駛商業化競賽中又邁出了積極一步。
安永大中華區人工智能與數據咨詢服務聯席主管合伙人陳劍光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無人駕駛、智能物流預計在未來5—10年內將進入大規模落地階段,這可能會對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車企需將自動駕駛系統深度融入車輛制造,平衡性能與成本。此外,要避免單打獨斗,車企需與自動駕駛企業、出行平臺建立合作生態。”陳禮騰說,從更高的維度上看,自動駕駛事故責任界定有待法律明確,保險體系尚處早期。車路協同、高精地圖更新等基礎設施也依賴政府與企業協同推進。
上海作為全國最早發布實施“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地方性法規的城市之一,正積極擴大先發優勢。7月26日發布的《上海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模速智行”行動計劃》明確,到2027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載客突破600萬人次,開放道路超5000公里,具備L2和L3功能的新車占比超90%。到2027年基本建成全球領先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
其中提出,為打造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上海將有序擴大自動駕駛的開放區域,實現浦東新區全域開放,同步推動奉賢區、閔行區等區域開放。此外,上海還將推動500輛數據采集網約車落地運行,并建立自動駕駛大模型評測體系,實現端到端智能駕駛模型的量產應用。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