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以來,反內卷逐漸成為各行業共識。如今,這一趨勢正深刻影響著銀行業。
近日,廣東銀行同業公會召開專題會議,明確廣東銀行業將依據“1+3+N”制度體系,推進“內卷式”競爭的綜合整治。其中,“1”指監管部門出臺的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負面清單;“3”包含公會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自律公約、倡議書及承諾書;“N”則涵蓋各業務領域反“內卷式”競爭的行業自律舉措。此類行動并非孤例,寧夏銀行業協會近期也組織了行業“內卷式”競爭情況座談會。
銀行業的內卷問題由來已久,尤其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部分機構為追求業務量,不惜以價格換規模,甚至陷入“賠本賺吆喝”的困境。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主要依賴存貸利差,這種內卷在存貸兩端的價格戰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存款端,利率呈現“降不動”態勢。銀行普遍存在規模情結,將存款視為立行之本,導致在月末、季末等業績考核節點,“高息買存款”“花錢買指標”等行為屢禁不止。一些銀行還通過手工補息等操作,將已下調的存款利率變相補回,造成實際利率“明降實升”。此外,部分銀行不惜以高息吸收同業存款,或按遠高于市場水平的利率參與存款投標,進一步推高了付息成本。
而在貸款端,利率“下行快”特征顯著。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銀行對貸款業務過度競爭,部分貸款利率,特別是大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極少數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甚至以遠低于保本點的利率發放房貸。今年一季度,消費貸市場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利率一度跌破2.5%,這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誘發部分投機者套取消費貸資金用于炒股、置換房貸等違規操作。
這些內卷行為看似給金融消費者帶來了“福利”,實則嚴重擠壓了銀行的盈利空間,危及行業健康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內卷容易滋生違規操作風險。個別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可能放松風險審核,這不僅會增加銀行的壞賬風險,還可能引發逆向選擇,進一步加劇惡性競爭,給行業長期發展埋下隱患。此外,銀行業內卷導致的市場信號失真,還會對宏觀經濟調控形成制約。
追根溯源,銀行內卷的根源在于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嚴重,差異化創新能力不足。筆者認為,銀行業要從“賠本賺吆喝”轉向“提質謀生存”,破局內卷的關鍵在于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
首先,各家銀行需基于自身資源稟賦調整業務結構,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例如,大型銀行可憑借規模和技術優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同時依托網絡優勢打造跨境特色業務;中小銀行則應扎根本土,深耕區域特色產業,做好本地小微企業、“三農”等群體的服務。以服務能力替代利率比拼,不僅有助于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還能在實現金融資源精準配置的同時,保障銀行自身的穩健運營。
其次,挖掘客戶潛在需求、拓展非息收入,這些舉措有助于銀行實現多元化發展、增強抗風險能力,對緩解內卷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銀行內部應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績效考核體系,避免單純以存貸款規模等指標進行考核,從而減少短期沖量或盲目放貸搶客戶的行為。可通過適當增加多元化指標,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