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持續反彈,中國資產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也持續攀升。據統計,7月以來,5只規模較大的海外中國股票ETF合計“吸金”超27億美元。與此同時,韓國散戶對中國股票投資熱情高漲,2025年以來累計成交額達57.64億美元。多家外資巨頭近期密集發聲,認為多重利好因素將帶動中國資產開啟新一輪價值重估周期。
多只海外中國股票ETF規模增長
富途數據顯示,7月以來,5只規模較大海外中國股票ETF合計“吸金”27.53億美元。
具體來看,截至7月25日,MSCI中國ETF-iShares資產規模為71.87億美元,較6月底的63.95億美元增長12.38%;中國海外互聯網ETF-KraneShares資產規模為76.48億美元,較6月底的63.74億美元增長20%;三倍做多富時中國ETF-Direxion資產規模為12.53億美元,較6月底的10.97億美元增長14.13%;滬深300中國A股ETF-德銀嘉實資產規模為21.08億美元,較6月底的19.07億美元增長10.54%;中國大盤股ETF-iShares資產規模為65.3億美元,較6月底的62億美元增長5.32%。
韓國散戶對中國股票的投資熱情也在持續攀升。來自韓國預托結算院旗下SEIbro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2025年以來,韓國股民對中國股票(包含A股和港股)的累計成交額為57.64億美元。從成交額看,中國已成為韓國股民第二大海外投資目的地。
具體到個股,今年以來截至7月25日,韓國股民凈買入金額排名前三的港股分別為小米集團-W、比亞迪股份和阿里巴巴-W;韓國股民凈買入金額排名前三的A股分別為比亞迪、恒立液壓和華泰證券。
中國資產開啟價值重估周期
近日,多家外資巨頭發聲,看好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高盛在最新發布的研報中表示,經歷了6月和7月大部分時間的盤整后,中國股市近期突破了震蕩區間,MSCI中國指數與滬深300指數分別創下近四年新高和年內高點,背后推動因素包括二季度GDP數據穩健增長、香港IPO市場復蘇、外資對中國股票日益增長的興趣與其仍保守的持倉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以及海外不確定因素出現緩和等。
“我們在亞洲區域配置中維持對中國市場的超配評級,最新12個月預測目標點位顯示MSCI中國指數仍有11%的潛在上漲空間。”高盛稱。
摩根基金資產配置及退休金管理首席投資官恩學海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已經逐漸企穩,市場下行的估值假設已不復存在,中國資產估值也回歸到歷史均值水平,但相對海外其他資產而言,依然處于較便宜的狀態。
針對A股最近的反彈,安聯基金研究部總經理程彧認為,中國股票已經進入新一輪的價值重估周期,背后的核心驅動力包括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的企業長期競爭力與可持續盈利能力的提升、地產等系統性風險的緩和、政策強托底,以及隨之而來的投資信心的全面恢復。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投資興趣也持續提升。此外,中國股票當前的估值呈現出明顯的估值折價,仍具有較大的價值重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