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未來將集中精力,開發AI相關產品。
人工智能(AI)的興起讓人們一度懷疑,英特爾錯過了機遇,導致在AI芯片市場的競爭中遠遠落后于英偉達(NVIDIA)、超威半導體(AMD)和臺積電(TSMC)等競爭對手。
為追趕這些領跑者,英特爾于當地時間7月24日宣布,將進行一系列重大調整,包括裁員、推遲部分投資計劃,并且重新聚焦于最具前景的AI芯片市場。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在公告中指出,公司將裁減約15%的員工,計劃將公司員工人數壓縮至75000人。同時撤銷原計劃在歐洲新建芯片廠所投資的數十億美元資金。
戰略轉型方面,英特爾聚焦于兩個主要方向:AI芯片與個人電腦(PC)處理器市場。
英特爾明確表示,未來將集中精力開發與AI相關的產品,尤其是那些能支持復雜決策和任務的AI模型。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采用其最新技術的AI芯片,力求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英特爾放棄了傳統的PC芯片市場。英特爾在該領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直到近年被英偉達、AMD等競爭對手逐漸趕超。英特爾計劃重新奪回PC處理器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領域。
英特爾特別強調了其18A技術的研發。這一技術主要用于生產PC芯片,將是公司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英特爾還計劃在2025年前推出基于18A技術的移動處理器——潘瑟湖(Panther Lake),并力求在這一領域推動增長。此外,英特爾的14A技術也被視為未來發展的關鍵,這一技術將進一步提升芯片的效率,使其能容納更多的晶體管,并推動公司的長期增長目標。
為了確保戰略調整能夠切實落實,英特爾還將推遲位于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芯片廠項目的建設進度。該芯片廠投資高達280億美元,《芯片法案》將為其提供巨額政府資金支持,但英特爾必須確保其建設進度符合公司未來需求才能夠領取這些資金。項目原定于2025年年底完工,但由于需求預期的不確定性,英特爾表示需要將完成日期推遲到2030年以后。
陳立武強調:“現在不再有空白支票,每一項投資都必須在經濟上具有意義。”
今年3月,陳立武接替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成為英特爾的首席執行官,其領導風格與基辛格大不相同。后者曾大力推動英特爾在代工生產方面的擴張,但在激烈的AI芯片市場競爭中,這一戰略并未帶來預期的回報。
公司財報顯示,英特爾截止到6月的季度收入與前期大致持平,為129億美元,略微超出華爾街預期。然而,虧損擴大至2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6億美元大幅增加。這也是英特爾連續第六個季度虧損,創下35年來最長虧損紀錄。
這些調整旨在應對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困境,標志著公司戰略的重大轉向。
盡管面臨重重挑戰,英特爾高管層仍對未來保持樂觀。英特爾財務主管大衛·辛斯內爾(David Zinsner)表示,預計英特爾未來幾個季度的收入將保持增長。當前季度預計收入為126億美元至136億美元,超出分析師普遍預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