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創投——這驅動科技前行的三股力量,如今在光明科學城激蕩融合。
清晨,漫步于深圳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一條以“創投”為名的道路躍入眼簾。以創投路向周圍輻射的半小時車程內,處處是磅礴的科技圖景: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巍峨聳立;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等頂尖科研院所集群閃耀;更有眾多創業企業點綴其間——它們如破土的春芽,在這片土壤中蓄勢生長。
以“創投”之名冠于道路,不僅體現了光明科學城對創業投資的重視,也印證了其對驅動科技創新內在規律的精準把握——科技突破與產業騰飛絕非單一環節所能成就,而是需要讓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如同精密齒輪般緊密咬合、聯動運轉。創新、創業、創投——這驅動科技前行的三股力量,如今在光明科學城激蕩融合。這座年輕的科學城正以獨特的路徑探索,在深圳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版圖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創新“培養皿”:匯集各類要素的強磁場
“你不覺得這里的人氣越來越旺嗎?”在前不久的一次采訪中,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表示。
此時距離顏寧來到光明科學城創辦深圳醫學科學院不過兩年多的時間,許多變化已悄然發生。如今以深圳醫學科學院和深圳灣實驗室為核心,四周坐落著“灣有引力”(光明生物醫藥創新中心)、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一片聚合了產學研用等創新要素的生物醫藥“強磁場”已成形成勢。
人氣越來越旺的背后,是光明科學城近年來多維度布局,實現科技創新能級躍升。硬件設施上,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三大科學設施已建成啟用,鵬城云腦Ⅲ、深圳超算二期、自由電子激光等正加快建設;軟性環境上,出臺《光明科學城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22—2035年)》,實施“人才高地計劃”,配套55項實施細則。在“磁吸效應”下,頂尖科學人才源源不斷地加盟光明科學城。
成立于2023年的艾迪貝克是一家基于CRISPR(原核生物基因組內一段重復序列)基因編輯技術的新藥研發公司,主要從事基因治療藥物的開發。成立時,艾迪貝克就選擇落戶到與深圳醫學科學院僅有50米之遙的“灣有引力”——這是光明區政府與深圳灣實驗室共建的生物醫藥孵化器,已構建了覆蓋研發、中試到成果展示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孵化器依托深圳灣實驗室和深圳醫學科學院,共享這些科研機構的儀器平臺,能幫助我們節省大量購置儀器設備的資金。而且,中山大學和深圳理工大學距我們只有一步之遙,與老師們的交流合作對我們幫助很大。”艾迪貝克創始人楊振煌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灣有引力”不僅對入孵企業免租,而且儀器設備只收取少額管理費,為公司切實降低了成本。
“光明科學城在軟硬件上的科創生態十分完善。”作為光明科學城最活躍的創投機構之一,力合創投總經理汪姜維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創新要素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也讓力合創投對在光明的投資充滿信心。
創業“聚寶盆”:助力企業成長的孵化器
穿行于深圳的車流中,懸掛綠牌的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城市一景。但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深圳即將迎來首批動力電池退役潮。廢舊鋰電池如何實現高效回收?在光明科學城,記者從清研鋰業的實踐中找到了答案。
清研鋰業是由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孵化的高科技企業,通過創新研發“短流程、少三廢、低成本、高值化”的綠色回收工藝路線,實現了廢舊鋰電池全流程安全處置和全組分綠色回收。目前,公司已建成年處理1萬噸廢舊鋰電池破碎拆解線兩條,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
清研鋰業的“破繭之路”,正是光明科學城打造創業“聚寶盆”助力企業加速成長的縮影。在這里,完善的產業鏈條、精準的政策支持與貼心的創業服務,為企業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堅實支撐。
——完善的產業鏈條,為企業提供發展沃土。“光明重點布局的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方向,與我們高度契合。”清研鋰業裝備事業部副總經理宋佳音向記者表示。在新材料領域,光明匯聚了貝特瑞、星源材質等頭部企業,集群效應明顯。清研鋰業更直接受益于此——其負極材料修復產線,正是利用貝特瑞園區現有廠房與設備建成,大幅縮短了投產周期。
——精準的政策支持,為企業注入強勁動能。“光明對于創新創業有明確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我們公司去年被認定為合成生物學企業,不僅獲得了資金獎勵,還有研發補貼、人才住房等支持措施,對公司早期發展幫助很大。”楊振煌表示。
——貼心的創業服務,為企業掃除后顧之憂。布林凱斯是一家腦科學領域的創業公司,公司首席執行官馮魏巍告訴記者,一件小事讓他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深圳醫學科學院偶遇街道辦工作人員。他們正在大廳里提供創業服務。我咨詢了社保補貼事宜,工作人員立刻加微信拉群,講清楚所需資料,次月就把補貼打到公司賬戶了。”馮魏巍說。
依托這些有利條件,光明批量“生產”著優質的創業項目。汪姜維表示,光明的創業公司有三大典型特征:一是硬科技屬性突出,無論是腦部醫療相關項目,還是鋰電拆解修復,都是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或細分領域突破;二是集中在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前沿領域,與光明的產業規劃十分契合;三是創始人多為科學家出身,且綜合能力全面,形成科學家與企業家的“黃金組合”。
截至今年7月16日,光明科學城已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63家,加速形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
創投“反應堆”:強化資本賦能的催化劑
去年9月,光明區政府通過區引導基金出資方式,與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力合科創共同設立了深圳市首只種子子基金——光明力合科學城種子基金,規模2億元,由力合創投擔任管理人。三個月后,該基金的首筆投資“花落”艾迪貝克。
“藥物研發是周期長投入大的行業,資本支持對于從事新藥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不可或缺。”楊振煌說,融資完成后,公司迅速組建了研發團隊,完成了概念驗證,今年已開始臨床藥物的生產,并與知名三甲醫院達成合作。
如果說創新是引擎,創業是燃料,那么創投就是推動整個系統高速運轉的“催化劑”。執中數據顯示,2018—2024年,光明區投融資事件數達511件,獲投項目公司數達456家,集中在生物醫藥、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領域。在楊振煌看來,從成立初期只有學術論文和初步數據,到最終得以將創新的治療方式推向市場,艾迪貝克的發展正是光明科學城“三創協同”模式的印證。
作為深圳補齊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拼圖”的關鍵落子,光明科學城的創業項目偏向硬科技賽道,而且往往處于早期階段。這也決定了創業投資在光明呈現兩大典型特征,一是更耐心,二是重賦能。
以力合創投擔任基金管理人的光明力合科學城種子基金為例,該基金存續期長達15年,主要支持項目的概念驗證或中小試階段,助力企業跨過最艱難的轉化階段。“我們始終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很多項目從實驗室到完全量產,周期很長,往往是‘十年磨一劍’,15年的存續期更符合早期投資規律。”汪姜維表示。
除了高潛力、高成長的創業項目,光明也不乏已成長為行業先鋒的上市公司。在它們的成長軌跡中,時常能看見創投機構陪跑助力的身影。今年6月,優優綠能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快充模塊第一股”。作為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備核心部件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優綠能曾獲得深高新投的投資,并在其支持下長成了“小巨人”。
深高新投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高新投聚焦重點產業,累計已投資24家光明區科技企業,總金額4.3億元,通過綜合金融服務助力貝特瑞、優優綠能等一批優秀的科技企業逐漸壯大。除了提供資金,深高新投還在2021年與光明科發集團簽訂共建“光明動力加速器”合作協議,由科發集團安排場地空間、保障場地裝修、提供租金優惠,深高新投提供企業招商、資源導流、早期項目孵化和咨詢服務,全過程賦能企業發展。
“從科研原始創新驅動技術轉化,到孵化高成長創業企業,再到創投資本精準灌溉,創新、創業、創投這三者形成了正向循環。光明科學城的獨特之處,正在于把這三個環節放在一個物理空間里密集互動。”宋佳音表示。科技創新的浪潮之中,光明科學城的創投“反應堆”正融匯各類創新要素,培育無數創業項目,加速催化“化學反應”,迸發出驅動科技突破與產業躍升的磅礴能量。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