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近期,債市出現波動,債券基金普遍迎來調整。
7月23日,債券市場延續調整態勢,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集體上行,國債期貨收盤全線下跌,30年期主力合約跌0.21%,10年期主力合約跌0.11%,5年期主力合約跌0.09%,2年期主力合約跌0.03%。
隨著A股市場持續反彈,市場風險偏好回升被認為是債市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利空長債。例如場內交易的2只30年國債ETF近5日跌幅近1%,抹去了年內大部分漲幅。
招商證券從歷史經驗角度分析,股市對于債市具有一定領先性,股市波動對債市的影響力度大,而債市波動對股市的影響小。如果股市繼續震蕩走強,這會對長債持續帶來壓力,債市策略短期進入偏防守階段。
受債市調整的影響,多數債券ETF年內收益縮窄至不足1%,多只剛剛上市的科創債ETF交易價格跌破100元。
針對近期科創債ETF調整,中證鵬元研發部資深研究員、宏觀及REITs研究小組負責人吳進輝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期投資者集中搶配成份券,提前搶跑,使得成份券成交收益率持續低于估值,信用利差被大幅壓縮,價格大幅溢價。部分成份券換手率提升,反映搶跑策略已相對擁擠。背后的風險不容忽視,一旦債券基本面、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發生變化,市場整體回調,前期溢價過高的成份券必然面臨調整。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對記者表示,如果市場情緒反轉或價格回調,追高買入的投資者可能面臨較大損失。此外,除了價格波動,信用債市場還可能存在市場結構失衡、流動性風險集中等隱患,尤其在市場波動時,ETF的申贖機制可能放大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除了風險資產表現強勢導致“股債蹺蹺板”效應之外,華泰固收稱,高擁擠度也是債市的一個風險因素。
當前,債券基金規模提速與高波動并行。剛剛披露完畢的基金二季報數據顯示,債券型基金規模擴容較快。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債券型基金規模達到了10.9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相比一季度末的10.07萬億元增長了8600萬元。三季度以來,債券型基金規模繼續擴容,如債券ETF獲資金凈流入近千億元。
今年以來,債券ETF規模持續攀升,吳進輝進一步表示,如果后續ETF遭遇集中贖回,由于ETF具有高流動性,估值波動也更大,尤其是對流動性較弱的券種會沖擊更大。
針對今年債市高波動的情形,不少基金經理對交易策略進行了迭代。摩根士丹利基金固收投資部副總監吳慧文認為市場生態發生了變化:靜態收益率進入“1字頭”區間,對于銀行保險等配置型大資金,其資產收益的想象力大幅弱化,信用利差收窄至低位導致信用資質挖掘失效,信用收益不足而流動性缺陷尚存,債券市場投資邏輯已然從“配置為王”轉向“交易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