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固收+”為代表的機構資金“淘金”熱情之下,可轉債牛市持續向前。
7月18日,中證轉債指數再度越過450點,最終收在了454.23點,年內漲幅達到9.48%,創下多年新高的同時,大幅領先上證指數、滬深300等主流指數。
“近幾年可轉債背后以債基為主的機構資金越來越多,支撐了可轉債市場的流動性,專業機構的加入也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市場的波動,使得行情上漲更加穩定。”上海一家券商的債券交易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機構人士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轉債市場在經歷了市場轉換之后變得更加理性??紤]到當前經濟處于復蘇的進程中,雙低和偏股型轉債的投資機會有望隨著權益市場的進一步回暖而得到提升。
機構持續“淘金”可轉債
“機構淘金者在本輪轉債行情中功不可沒”,前述券商債券交易人員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國金資管固定收益投資部助理總經理崔婧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當前利率環境下的配置需求旺盛。收益率持續處于低位,使得“固收+”策略的配置需求大增。轉債作為具有債券屬性且能分享股市收益的替代性資產,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青睞。
機構投資者的加入使得整個可轉債市場的行情更加平穩。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在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分析:“純債替代的需求并不追求過高的收益,并對回撤防控有更高要求,因此更多瞄準穩健型轉債增強策略,且注重兌現和止損,從而壓制了轉債拉伸的斜率。”
同時,前幾輪轉債行情,存在銀行理財之類的初入轉債市場機構,配置時缺乏對產品波動特征的了解,從而相對激進地短期大額配置,隨后在連續多年的正股走弱的拖累下,又承受了波動侵擾,而在幾年的學習效應后, 這類參與者面對行情來臨時愈發理智。
除了流動性因素,本輪轉債行情背后也有扎實的基本面支撐。
“當前股市的向好趨勢是轉債上漲的核心動力。權益市場預期轉向、風險偏好逐步提升、資金回補力度較大,直接帶動了轉債價格的提升。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所有行業的轉債均錄得正收益。這既包括受益于正股上漲的TMT等行業,也涵蓋了建材、家電等轉債自身表現超越正股的行業。轉債進一步吸引了增量資金入場,形成了正向循環?!贝捩罕硎尽?/p>
市場仍有較多機會
隨著行情走高,以銀行轉債為代表的部分可轉債在近期密集贖回,使得可轉債整體“資產池”規模不斷收縮。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8日,可轉債總存量6618.07億元,較年初縮減718.15億元,持續三年縮水。
劉郁認為,隨著銀行板塊歷史級別行情,疊加早年發行的轉債陸續到期,銀行轉債甚至面臨稀缺性,在南銀、杭銀、齊魯這些優質城商行標的陸續強贖轉股之后,留給投資者選擇的余地將進一步減少。
此外,可轉債整體估值也在分化,偏債型的部分轉債轉股溢價率提升,而不少偏股型的可轉債絕對價格也提升較多。一些投資者認為,可轉債的投資難度在提升。
“轉債的估值相對復雜。”紐達投資創始人鄔雄輝對此表示,當前的轉債絕對價格較高,防守性較弱,但轉股溢價率普遍較低,彈性處于2022年以來較高的位置。轉債依然有著非常優秀的投資價值,投資性價比很高。
崔婧也表示:“當前轉債市場溢價率雖有所提升,但本輪行情與過往存在差異,其溢價率呈現結構性分化且上漲更為溫和理性?!?/p>
首先,當前資金結構導致溢價率分化明顯。本輪增量資金主要源于純債替代需求,導致偏債型轉債的估值已接近歷史高位。然而,平價在100、130元左右的雙低、偏股型轉債,其估值仍處于2022年以來的50%、20%分位數。
其次,偏債型轉債溢價率創新高后,并未出現泡沫化的特征。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配置型的增量資金更為理性,能夠充分理解純債替代策略的風險收益特征,使得偏債型轉債的估值已趨于穩健。
崔婧表示:“總體來看,當前轉債市場變得更加理性??紤]到經濟處于復蘇的進程中,雙低和偏股型轉債的投資機會有望隨著權益市場的進一步回暖而得到提升?!?/p>
“轉債未來的走勢和權益會高度相關,如果股票指數繼續走高,轉債依然會持續走強,其收益像上半年一樣,不亞于股指。如果大盤回撤,當前的轉債的回撤空間也較歷史上絕大時間要大,但這個回撤依然會較同期的股票回撤要小很多?!编w雄輝說,如果投資者追求的是風險調整后的最優收益,或者看好未來的權益資產表現,但又不愿意承擔過大的回撤,轉債依然是很好的配置選擇。
機構尋找更多策略
對于可轉債后市,機構也在尋找不同的投資策略。興業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左大勇告訴券商中國記者:“轉債后續板塊的機會,主要還是在成長,包括科技,軍工,機器人等。另外關注剩余期限2年以內發行人轉股動力較強的品種?!?/p>
崔婧則是更看好“科技+紅利”雙主線布局。她認為,一方面,當前中國科技資產估值具備相對優勢。以恒生科技指數為例,當前估值僅為20倍,處于近三年15%的分位數,低于納斯達克指數超40倍的估值水平,中國科技類資產的估值重估或仍有較大空間。另一方面,科技行業仍處發展階段,“AI+”是核心增長引擎,預計“AI+”應用將多點開花,驅動傳統行業變革的同時,也或將給科技板塊帶來較好的投資機會。
“同時,紅利類轉債資產有望成為下一個純債替代的核心資產。當前紅利利差已處于2021年以來的90%高位分位數,仍然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其中轉債市場中的紅利資產較為稀缺,在純債替代需求持續的背景下,其配置價值有望進一步提升?!贝捩赫f。
排版:劉珺宇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