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合產品收縮沖擊券商資管 中小機構生存空間承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李娜 陳晨2025-07-18 09:06

目前,券商公募化改造大集合產品規模較峰值縮水過半,超八成集中于貨幣型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募牌照審批停滯,使多數無牌券商資管陷入被動,參公大集合產品面臨清盤、移交或轉私募,這直接導致管理規模下滑,相關機構營收承壓,還可能引發客戶流失、投研團隊不穩等連鎖反應。行業洗牌中,頭部券商憑牌照優勢轉型,中小券商生存空間遭擠壓,格局正深刻重塑。

Wind(萬得)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存續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共計268只,規模已較幾年前的高點“砍半”。

從產品分布來看,這268只產品涉及37家券商。其中,13家券商的相關產品規模超過100億元。廣發資管和銀河金匯規模領先,存續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規模均超過300億元。

此外,光證資管、平安證券和申萬宏源資管的規模也都超過250億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前述5家券商的存續規模占比超四成。

公募牌照價值愈發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存續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中,貨幣市場型基金占據主導地位。

數據顯示,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為2846.07億元,占比逾八成。如銀河金匯、申萬宏源資管、國投資管、中信建投資管、廣發資管和國信資管等,其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占比均超過九成。

此外,平安證券、中金財富和方正證券等存續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均為貨幣市場型基金。其次是債券型和混合型,二者存續規模分別為454.27億元和185.32億元。

從市場表現來看,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震蕩上揚,這268只產品中,有253只錄得正收益,其中14只產品的收益率超過1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些產品大多數為靈活配置型和偏股混合型產品,如中金進取回報A、中金進取回報C、東海證券海睿健行B、東海證券海睿健行A、廣發資管消費精選等。

私募業務增速趨緩,疊加大集合產品到期潮逼近,券商資管對公募牌照的戰略價值愈發重視。

2013年以前,券商主要通過設立基金公司間接涉足公募業務。2013年公募牌照放開后,東方紅資管(東證資管)率先拿下公募基金業務牌照,成為業內首個“吃螃蟹者”,為券商布局公募業務拉開新序幕。

此后數年,浙商資管、國都證券等10余家券商或其資管子公司陸續獲批公募牌照。然而,受“一參一控”政策影響,不少頭部券商只能望“牌”興嘆。

轉機出現在2022年5月,證監會發布新規,優化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準入制度,允許同一集團下證券資管子公司等專業資管機構申請公募牌照,即“一參一控一牌”新規。

新規落地后,行業迎來新動向。2022年以來,國聯證券、國信證券等近10家券商宣布設立資管子公司,多數瞄準公募牌照,招商資管、廣發資管等已成立的券商資管也紛紛提交申請。不過,受監管審批節奏影響,截至2023年11月興證資管獲批后,券商資管再無新增公募牌照發放。截至2025年5月,僅有14家券商及券商資管取得公募牌照,稀缺性可見一斑。

大集合產品規模占比不高

對券商資管而言,無公募牌照猶如折翼之鷹,無法公開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業務局限于高凈值人群和機構客戶的私募市場,在客戶覆蓋廣度、資金規模潛力、銷售渠道便利性及大眾品牌建設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正如一些業內人士所言:“公募產品能提升公司在大眾中的知名度,就像天弘基金因余額寶家喻戶曉。沒有公募,券商資管多在專業投資者圈子里有名,普通大眾知之甚少。”

由于缺少公募牌照,參公改造的大集合產品將選擇清盤、移交或轉為私募,這對券商資管的規模指標是減分項。

從規模來看,中國銀河證券2024年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其子公司銀河金匯受托資產管理規模為851.90億元,產品數量235只。其中,集合資管規模618億元,單一資管規模230億元,專項資管規模4億元。

Wind的統計數據顯示,除3只已計劃轉為私募外,現存的銀河水星現金添利等兩只參公大集合產品,2024年底時的規模仍達到315億元,占集合資管規模的一半,占公司當年度總管理規模的比例超35%。

截至2024年末,廣發資管資產管理總規模2535億元,較上年增長23.9%,其中集合資產管理規模1544億元。其現有的10只大集合產品同期規模316.77億元,占公司受托資產總規模的12.5%。

截至2024年末,光證資管受托資產管理規模3114億元,旗下現存的13只大集合產品同期規模311.01億元,占公司總規模的10%左右。

“每家券商資管的大集合產品數量和規模各不相同,但多數大集合產品規模占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上海一家券商的資管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券商資管明年營收承壓

與此同時,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券商資管人士指出,大集合產品雖然規模占比看似不高,但整體創收能力更強。未來,這類產品若清盤或移交給公募基金公司,將給資管公司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

從各家券商資管現有參公大集合產品的管理費收入來看:銀河金匯旗下現存的兩只大集合產品,截至2025年3月底的總規模約為305億元,2024年管理費收入合計約為2.36億元。

記者根據中國銀河證券2024年年報粗略估算,銀河金匯2024年營業收入為5.05億元,上述參公大集合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例或超過40%。

再來看光證資管,2024年,其13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管理費收入2.3398億元,在其2024年6.75億元營業收入中占比超30%。

盡管各家統計口徑可能存在差異,但上述數據已清晰表明,參公大集合產品的管理費收入,在部分券商資管當年度總收入中占據相當可觀的比重。

“參公大集合產品移交或清盤,讓我們感受到了經營壓力。我們目前幾只參公大集合產品中,收入最高的就是保證金產品,僅這一只產品的管理費收入,占我們公司營收比就超過10%。”深圳一家券商資管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感嘆道。

該資管人士進一步指出,2025年受到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劇烈,但2026年將面臨調整,行業可能會經歷幾年的低谷期,“不知道需要發行多少私募產品才能彌補這部分損失”。

此外,上述上海一家券商的資管人士指出,券商資管參公大集合產品清盤或移交,會直接導致管理規模與收入收縮,迫使資源重新分配,同時容易引發客戶流失與信任度下降,伴隨合規風險,還可能沖擊投研團隊的穩定性,進而導致行業排名下滑、市場競爭力減弱。不過,其影響程度取決于產品重要性、操作規范性及機構應對能力。優質機構或可借此優化業務結構,而能力薄弱的機構可能進一步邊緣化。

一家中型券商資管相關人士進一步表示,像華泰資管、國君資管等早期布局公募牌照的機構,已通過自有牌照完成轉型,保留了核心產品規模,還能向客戶提供公募業務;而中小券商因牌照獲取難度大,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无线码中文字母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