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吹出的世界級產業 中國海上風電產業何以領跑全球
來源:證券時報 2025-07-16 A002版作者:陳雨康2025-07-16 06:47

編者按:從“風光儲一體化”的海上清潔能源矩陣,到集結了旅游、餐飲、養殖的多功能海洋牧場,涌動的藍色新動能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等要求,我們該如何向“藍色糧倉”拓展新質生產力?圍繞海洋產業、海洋經濟和海洋區域活力,本報今起推出“向海圖強 海洋經濟破浪前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 陳雨康

黃海遠端,風高浪涌。在離岸距離67公里的鹽城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上,成群的“大風車”正快速旋轉,將海風轉化為清潔電力,源源不斷向陸地輸送……

大海這片“藍色糧倉”,正哺育著多個新興產業。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推動海上風電規范有序建設。記者注意到,歷經多年發展,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已實現了全球領跑。展望未來,進一步開發深遠海風能資源是大勢所趨,多能耦合、“風電+”和“一海多用”等模式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中國造”海上風電領跑全球

2025海上風電大會發布的《海上風電回顧與展望2025》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容量41.27吉瓦,占全球海上風電累計容量的49.6%;2024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有一半來自中國,中國新增裝機容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容量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已在裝機容量、市場規模等指標上獨占鰲頭。

盡管占領了發展的制高點,“中國造”海上風電仍在不斷追求卓越。

7月10日,在福建福清,由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國東方電氣共同研制的全球單機功率和風輪直徑最大的直驅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順利下線,該機組可應對超24米超高海浪,抵御17級超強臺風。

7月4日,在江蘇鹽城,隨著9號機組葉片徐徐轉動,三峽集團江蘇大豐8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實現首批機組并網。這一項目是我國目前已并網發電離岸距離最遠的海上風電項目,最遠點離岸距離85.5千米。

該項目負責人劉宇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項目建設中,我們克服了海水涌浪大、海底泥沙沖刷等一系列外部挑戰,首創‘一機一案’動態施工方案,實現超遠距離電力輸送。該項目是我國自主核心技術應用的標桿典范,98臺風機從風機基礎到風機機組,全部為國產。”

項目百分百“中國造”的背后,是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獨有的技術、規模和產業鏈協同等優勢。全球風能理事會最新發布的《全球海上風能報告2025》提到,中國擁有全世界最成熟的海上風電供應鏈,加之“雙碳”目標的推進,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將在未來10年保持領導地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海上風電領域的技術水平已相當成熟,其最大優勢在于制造能力。依托健全、強大的制造業體系,我國能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質量最佳的風電設備和產品,這也是我國風電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領先的核心競爭力。

補鏈強鏈刻不容緩

走進位于鹽城的中天大豐海纜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根根銅桿經過單絲拉制、導體絞合,變成連接陸海的“能源橋梁”;山東榮成石島管理區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內,一排排超大型風電葉片正等待吊裝和運輸,準備運往海上作業區進行安裝。而在上海臨港南匯邊灘東側海域,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融合型海底數據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

中國海上風電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產業鏈每一個環節的協作與發力。目前,我國已形成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等環節的風電全產業鏈。《全球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風電機組產能占全球市場的60%,葉片產能占全球市場的64%,齒輪箱產能占全球市場的80%,發電機產能占全球市場的73%。

克萊特是一家專業從事通風機、通風冷卻系統等系統裝備及配件設計研發和生產的上市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在海上風電產業鏈中專注于空冷、水冷散熱系統的研發和制造,公司產品在低噪聲和高效率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已為明陽智能、金風科技等國內頭部主機廠商提供配套服務。

在國家“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基調下,國內海上風電產業正迎來政策的精準支持。地方上,圍繞海上風電延鏈補鏈強鏈的支持政策也陸續出臺。

例如,不久前發布的《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征求意見稿)》就提到,大力發展海上風機整機研制,加速大兆瓦級深遠海漂浮式發電機組研制及應用,推動抗臺風、耐腐蝕、高效能的海上風電機組和基礎設施發展。

克萊特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我國風電產業規模領先,但在部分核心技術上仍需突破。大兆瓦機組的關鍵部件如軸承、主控系統等仍依賴進口,漂浮式風電技術與歐洲存在差距,深遠海開發也面臨政策不明確、成本高等挑戰。”

“當前行業面臨的一大短板在于電價機制尚未完善。”林伯強對記者表示,在綠電、綠證及碳市場尚未成熟的背景下,現行電價能否支撐項目經濟性仍待突破。“十五五”期間,相關市場機制有望進一步完善。

“一海多用”掘金海洋經濟

在資源、政策、技術等多因素的推動下,朝著深遠海開發,有望成為“十五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的核心發展方向之一。數據顯示,全球可用的海上風能資源超過710億千瓦,其中深遠海占比超過70%,但其開發利用率尚不足0.5%。深遠海海域年平均風速可達9米/秒以上,發電小時數顯著高于近海,適合大規模風電開發。

“我們將充分利用三峽集團江蘇大豐8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過程中所積累的技術、產業和生態融合經驗,實現海上風電從‘近海跟隨’到‘深遠海引領’的戰略跨越,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國產化風電機組的技術研發和迭代,為深遠海風能資源開發提供可復制的‘三峽方案’。”劉宇說。

隨著新能源電力全面市場化帶來消納難題,海上風電產業還可以從“多發電”轉向“巧發電”,即通過海洋空間與資源的融合利用,實現單位海域產能與收益的雙重躍升。《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海上風電項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就提出,鼓勵新增海上風電項目用海采用“風電+”的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實現“一海多用”,建設一定比例的網箱養殖、海洋牧場、海上光伏、波浪能發電、制氫、儲能等設施。

上海長三角氫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焰峰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上風電制氫可將風能直接轉化為氫能——利用“風電+制氫”技術,使用海上風電制綠電,再電解海水制氫,可以將風電轉化為氫能長時存儲;將氫能運回陸地,通過燃料電池技術在需要的時間、地點可重新轉化為電能,實現零碳、靈活的分布式供能。氫能與海洋經濟的結合,不僅能為海洋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也有利于優化清潔能源供應版圖。

責任編輯: 劉少敘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本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怡红院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日本欧洲精品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