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IPO“擠爆”港交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1財經APP作者:唐唯珂2025-07-04 08:58

2025年上半年,港股生物醫藥市場一改往日的平靜,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港交所披露信息統計,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共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而去年全年僅有12家。從具體行業分布看,6家屬于醫藥生物行業,4家屬于醫療設備與服務行業,兩者分別位居上半年Wind各行業港股IPO發行數量的前兩位。2025年開年以來,多達39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

另據德勤統計,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躍申請上市個案達到118宗,同比大幅增加,其中醫療及醫藥行業占比達26%。6月,市場延續這份熱鬧,隨著港股流動性回暖,企業紛紛希望把握機會,加速沖刺港股IPO,當月有15家醫療健康領域企業遞表港交所。6月26日,港交所創下“一日三鳴鑼”的紀錄;6月27日,16家企業同時遞表,其中包括4家生物醫藥企業;6月30日,泰德醫藥和云知聲正式上市,遞表的隊伍也新增2家Biotech和1家醫藥多元支付平臺企業。

港股醫藥IPO狂飆不僅表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募資總額上。Wind數據顯示,醫藥生物行業前六個月募資金額達到156億港元,是當期港股IPO募資規模第二高的行業。這里面,恒瑞醫藥以98.9億港元的募資額占據“半壁江山”,而其余9家公司合計約57億港元的募資總和,亦顯著高于過去三年的平均水平。

展望2025年的下半場,企業赴港IPO的勁頭仍在繼續,有4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排隊等待上市。

IPO熱潮

今年前6個月,港交所生物科技板塊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上市接力賽。

1月8日,腦動極光敲響今年港股醫藥IPO第一鐘,這家專注于神經系統疾病數字療法的企業率先登陸資本市場。緊隨其后的是1月10日上市的紐曼思,其憑借大健康營養品布局贏得投資者青睞。3月21日,維昇藥業成功掛牌,成為港股 “生長發育第一股”。

4月15日,抗體偶聯藥物(ADC)新星映恩生物亮相資本市場,于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截至當日收盤,公司股價報收205港元/股,大漲116.7%,總市值突破170億港元。

另據發售公告,映恩生物本次香港公開發售獲115.14倍的超額認購,國際配售獲13.52倍認購,最終發售價為每股94.6港元,全球發售凈籌約15.13億港元。這刷新了港股18A板塊自2022年以來的紀錄,映恩生物成為近三年來通過港股18A規則上市融資規模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

更精彩的在5月23日,恒瑞醫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首秀大漲約30%,獲454.85倍超額認購。此次IP0共計發行2.245億股,募集約99億港元資金,為近五年港股醫藥板塊最大IPO。

不止恒瑞醫藥,自去年以來,生物醫藥行業的“A+H”兩地上市或已成趨勢,包括百利天恒、邁威生物等企業均希望在港股二次上市。在恒瑞醫藥之前,已實現“A+H”兩地上市的還包括藥明康德、復星醫藥、君實生物等。

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表示,A+H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拓寬融資渠道,在環境不明朗的形式下,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出海是幾乎所有行業的趨勢,有助于提升國際化水平,港股市場國際化程度高,能吸引眾多國際投資者,企業可借此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展海外市場。

“另有不太明顯的一點優勢值得一提,就是通過在兩地上市,企業可以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財務靈活性,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風險挑戰。當然,政策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助力。”柳丹說。

在今年赴港上市或正排隊IPO的醫藥生物企業中,有不少曾嘗試沖擊A股IPO,包括瑞博生物、新荷花、中慧元通、派格生物等。其中,派格生物已于今年5月27日成功登陸港股,募資3.01億港元。

5月30日,互聯網健康險中介手回集團成功掛牌。6月23日,佰澤醫療與藥捷安康攜手上市,后者首日股價飆升70%成為市場焦點。6月30日,多肽CRDMO賽道全球第三大公司泰德醫藥登錄港交所,其香港公開發售獲認購301.15倍,國際發售獲認購2.43倍,市場熱情高漲。

與IPO熱潮相伴的是已上市企業的再融資熱潮。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科倫博泰等18A企業紛紛趁熱配股,其中信達生物5.5億美元和科倫博泰2.5億美元的配股交易,成為今年港股生物醫藥最大規模的兩個再融資交易。

南向資金持續“買買買”

這場IPO熱潮背后,是港股市場流動性環境的顯著改善。

今年3月,滬深交易所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滬深港通下港股通標的名單將進行調整。受調入消息帶動,方舟健客、同源康醫藥等企業股價大漲。港股通機制自實施以來,經過多次優化和擴容,其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參與港股市場,加速了南向資金的流入。

Wind數據顯示,南向資金年內已累計凈買入近7300億港元,為歷史同期最高。這一數值,也高過了2014年-2023年這10年間任一年份的總額,距離2024年全年南向資金的成交凈買入額也僅相差約800億港元。據中金公司測算,年內相對確定的南向增量資金為2000億-3000億港元,全年累計流入可能超萬億港元。

從成交占比來看,南向資金已成為支撐港股表現的重要力量。根據富國基金計算的港股通買賣金額占整個港股市場比例,今年南向資金在港股成交占比已超40%,意味著今年港股四成以上的交易量由南下資金貢獻,遠高于往年。南下資金對于港股的定價權正在持續強化。從細分行業來看,創新藥是南向資金加倉最多的方向之一。

對于南向資金加碼流入的原因,華南某私募基金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部分港股資產更具稀缺性,對于內地投資者來說,A股流動性雖相對充裕但缺乏好的回報資產,擁而有更多科技企業的港股市場受益于AI敘事改善產業預期,吸引資金投入,如本輪熱度不減的創新藥就發源于港股,不少代表性的公司年初至今漲幅超100%。

隨著資金對港股市場重新關注,港股成交金額大幅攀升,港股流動性顯著改善。興業證券指出,今年以來,港股與A股流動性差距顯著收窄,恒生指數滾動20日換手率已在近期追平滬深300。過去,港股與A股的流動性一直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多數港股醫藥公司相較A股存在折價,這也是吸引南下資金來港股醫藥“淘金”的原因之一。

流動性的改善推動了板塊估值的修復,數據顯示,生物科技板塊估值已回升至近三年高位,其中生物科技創新類企業整體漲幅高達約70%。中信證券認為,在國內經濟持續復蘇,AI對業績催化的預期下,以及預計更多優質企業赴港上市的背景下,下半年港股整體的估值水平仍有望進一步抬升。

行業仍在震蕩

盡快赴港上市,對部分生物醫藥企業來說也是無奈之舉。

一方面,藥企融資需求迫切。中國泰壹投資集團董事長瞿镕此前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到,研發開支過高導致連年虧損是這些公司面臨的共同問題,即使上市的18A公司,也面臨現金流斷裂的風險。同時,許多生物醫藥公司在技術研發上具備潛力,但都面臨著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目前僅有少數幾家可以實現正向現金流。

“港股上市至少可以實現部分融資的效果,由于過去的高估值,一級市場已經非常難完成融資了。”瞿镕說。

另一方面,藥企還面臨著資方的壓力。一級市場的早期投資人通常有基金存續期限,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實現投資退出并返還給基金的出資人,故而企業融資一般都有上市回購期限。對此,瞿镕指出,現在基本上到期,企業面臨回購壓力,上市就可以解決回購問題。

因此,很多公司選擇在此時赴港上市,并非因為市場時機絕佳或估值理想,而是迫于壓力,將IPO視為一種“救命稻草”或“不得不為之”的融資渠道,即使市場環境并不理想。

目前,受政策松綁、技術革命與資金流入等因素共同助力,港股生物醫藥企業的IPO市場環境得到改善。

華南地區一頭部券商的保薦代表人日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以往說起港股,總擔心找不到基石投資人、估值低、沒有流動性、解禁即大跌,新股一度發不出去。但現在大家對港股的信心似乎又回來了,基石投資人不愁了,港股估值也有吸引力了。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有南下資金帶動流動性回暖,但整體港股IPO市場仍較脆弱,存在上市后股價表現不佳、認購倍數不高、新上市公司數量有限、融資規模較小等現象,還是有很多早期投資者很難在滿意的價位賣出股票,套現退出。

此前即有分析人士指出,“擬港股上市的企業當前情況應當加速IPO,可能就一到兩年的窗口期”。

(實習生孫偉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 李志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亚洲国产精品第5页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 | 亚州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