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推出“節約食物 反對浪費”系列報道,探訪機關、學校和餐飲行業,關注各地在防止餐飲浪費中的經驗和探索。首期報道聚焦吉林長春市綠園區林園街道機關食堂、海南三亞市天涯區委機關食堂、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機關食堂,這些食堂在反餐飲浪費方面,均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勤儉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以出臺《反食品浪費法》為標志,持續打出一系列反餐飲浪費“組合拳”,如通過協會倡議等方式推動餐飲企業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等,取得顯著效果。如今黨政機關帶頭開展糧食節約行動,落實反食品浪費管理責任并積極進行相關探索,則打響了反餐飲浪費的另一場“戰役”。
比如,吉林長春綠園區林園街道食堂,從餐前、供餐用餐、餐后三個環節入手反食品浪費成效明顯:2024年,該食堂廚房食材加工剩余邊角料和廚余垃圾較2023年減少了約三成。這與其反浪費工作抓實抓細有關,合理安排采購、儲存專人負責、個性化菜單、菜品“末位淘汰”等措施均發揮了作用。
再如,海南三亞天涯區委機關食堂通過一系列小發明、小舉措來踐行反浪費,包括早上磨豆漿剩下的豆渣做成餅,用邊角料做成爽口小菜,專設控油區將使用過的油桶控干、殘油回收利用等。
而四川廣元昭化區機關食堂不僅通過大碗大盤換小碗小碟、炒菜大鍋換小鍋等減少浪費實現節約,還在采購、儲存、出庫、配菜等環節實行了全鏈條、全過程節約管理。此外,該食堂每周都會復盤并依據反饋不斷改進。
梳理一些地方機關食堂反餐飲浪費的積極探索,不難發現一些特點:其一,從細微處著手,主動探索好點子、新辦法,將反餐飲浪費變成了創新舞臺;其二,反浪費過程力避“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式的碎片化,而是系統化、全流程部署相關工作。其三,多個相關職能部門聯手推進,在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指導、促進作用。
反餐飲浪費,機關食堂的創新值得“抄作業”。這種小創新可能不起眼,也很難獲得什么專利和重大獎項,但在節約糧食、重塑習慣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卻不可小覷。如果相關做法能夠形成較成熟的案例經驗,在更多機關食堂推廣,或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對餐飲行業也有示范意義。
此外,除通過細節創新遏制餐飲浪費,也有必要考慮對機關食堂餐飲進行合理定價,進一步規范機關食堂補貼制度。通常,機關食堂都有一定的經費補貼,從積極角度看,這降低了機關工作人員就餐成本,但換個角度看,當機關食堂餐飲有補貼做后盾、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一些就餐人員便不容易把珍惜食材、勤拿少取等放在心上,一些食堂廚師也容易習慣性地大手大腳。適當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反餐飲浪費也許會多個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