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名績優基金經理鮑無可卸任全部在管產品,并從景順長城基金離職,這一舉動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對于他下一步的去向,市場普遍猜測其可能會轉向私募領域。
截至目前,包括鮑無可在內的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在年內選擇離職。受訪者認為,百億級別績優基金經理的離職,反映出公募基金的“造星運動”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行業開始加速向體系化運作轉型。
清倉式卸任
景順長城基金經理鮑無可于近日“一口氣”清倉式卸任了8只在管基金,至此,其再無任何在管產品。根據景順長城基金當日發布的公告,鮑無可因個人原因辭職,且無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對于鮑無可的下一站,多位業內人士猜測他可能會轉向私募領域。
此次鮑無可的離職受到業內較大關注,與其過往履歷和在管產品規模密切相關。
資料顯示,鮑無可的證券從業年限長達17年,曾任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行業研究員。2009年12月加入景順長城基金,歷任研究部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股票投資部執行總監、基金經理。
離職前,鮑無可長期在景順長城基金同時管理多只基金。Wind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末時,鮑無可的在管基金規模一度高達271.86億元,截至其離職前,有6只基金的年化回報率超過10%,管理基金的平均年化回報率超過15%,加上十年以上的從業經歷,鮑無可被稱為行業里的“雙十”基金經理。
其實,鮑無可的離職在公告發出的前一月就有端倪。今年4月12日和26日,鮑無可管理的8只基金陸續發布了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彼時業內就多次傳出其要離職的消息。
作為景順長城基金內部培養的一位資深價值基金經理,鮑無可的離職讓市場感到些許遺憾。他本人鮮少公開發聲,其投資策略注重分散持有,基金前十大重倉股覆蓋了有色金屬、煤炭、能源、通訊等多個板塊。
對于賽道投資,鮑無可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賽道投資的有效性不強,較大規模的基金玩不轉。這么多年在A股市場中,沒有人做賽道投資能夠每次都成功。一旦做錯,對大規模基金來說,會比較被動。
傳統賽道表現一般
作為一家成立超20年,最新公募管理規模超6100億元的基金公司,景順長城基金的“家底”相對厚實,投研梯隊人才濟濟。
盡管“雙十”基金經理鮑無可的離職略顯遺憾,但景順長城基金旗下還有10位管理基金超過十年的基金經理。其中,毛從容和劉彥春管理基金年限均超過15年,二者均是公司副總經理身份,總經理助理余廣和副總經理黎海威管理基金的年限也均超過10年。此外,公司旗下共有19位基金經理在管基金規模超過百億元。
不過,部分基金經理是靠2019年至2021年的行情快速成長,近幾年的業績表現卻相對一般。
比如,最新在管規模超過400億元的劉彥春,其重倉股偏向于白酒、家電等傳統消費,以及醫療板塊,在管規模曾在2021年二季度末突破1100億元,但隨著風口的轉換,以及傳統消費板塊的調整,其管理的多只基金近兩年業績表現相對一般。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景順長城績優成長、景順長城新興成長A、景順長城鼎益A、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A近三年來凈值虧損均超過20%,且景順長城鼎益A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A區間凈值跑輸業績基準超20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不管是已經離職的鮑無可,還是重倉傳統消費股的劉彥春,都曾在今年的一季報中重點提及了AI(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
目前,景順長城基金旗下還有多位管理經驗在3年以內的新生代基金經理,這些基金經理普遍在管基金數量不超過3只,在管規模相對上述資深的基金經理較少。
多因素引發離職
實際上,包括鮑無可在內,年內已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績優基金經理離職,如宏利基金的王鵬、永贏基金的李永興、中歐基金的曹名長、華商基金周海棟等人。
“公募基金行業正迎來人才流動新常態。”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經理朱潤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朱潤康指出,年內多位管理規模百億級的基金經理相繼離職,這種現象折射出行業正在經歷從“造星運動”到體系化運作的深刻轉型。他認為,該現象背后蘊含著行業變革的多重信號:一方面,監管趨嚴與業績考核壓力倍增,加速了“去明星化”的進程;另一方面,頭部機構平臺化建設成效顯現,降低了對單一明星經理的依賴度。
至于離職的原因,他認為,主要基于兩大考量:職業發展方面,私募機構更具彈性的考核機制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行業生態方面,日趨白熱化的人才爭奪戰,使得優秀投資人才擁有更多元化的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