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向建設“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創新策源地”大步疾馳。
5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天津市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工作目標提到,到2027年,攻克100項關鍵核心技術,人工智能基礎核心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
近年來,全國各地發力AI(人工智能)賽道,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經突破7000億元。從發展潛力來看,浙江、廣東、安徽、江蘇、上海、北京處于全國人工智能領域頭部地位。
天津攻關AI底層技術創新
《方案》表示,要充分發揮天津市信創鏈條完備、應用場景豐富的資源稟賦優勢,一體推進研發攻關、應用示范、產業集聚,打造“人工智能(AI)+信創”新優勢,形成“底層技術引領、應用場景開放、產業生態健全”的發展環境。
從工作目標來看,到2027年,天津力求攻克100項關鍵核心技術,在圖形處理器(GPU)、AI操作系統、AI服務器、具身智能等領域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培育30個人工智能應用標桿場景,人工智能基礎核心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形成3至4個特色產業聚集區,將天津市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創新策源地和賦能應用引領區。
為實現上述目標,“夯實底層技術,提升核心能力”被列為了頭號重點任務。《方案》表示,要夯實底層技術,提升核心能力,支持算力技術攻關和平臺建設。建設高性能智能芯片研發平臺,支持中央處理器(CPU)、GPU等核心芯片研發與迭代。支持可重構及存算一體、開源指令集(RISC-V)架構、邊緣計算等芯片和高速通信網卡研發。
此外,還要加強核心算法技術研發。推動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支持人機協同、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無人機群體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區塊鏈等場景應用技術的研發。
為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方案》提出,要開展多項“人工智能+”行動,包括“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醫療”“人工智能+康養”“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文旅”等行動。
AI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頭部企業的牽引。《方案》表示,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加快孵化一批科技屬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認定一批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引育一批創新活躍、競爭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科技領軍企業,推薦一批科研實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入選“國家隊”。吸引國內外知名人工智能企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創新中心來天津發展。引育3家50億級以上企業、25家10億級以上企業。
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等要素支持。《方案》表示,要積極爭取人工智能領域國家政策支持,鼓勵企業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兩重”、“兩新”項目,認定“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綜合運用市級財政資金政策,支持市級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和智能算力、超級算力應用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區加大對人工智能項目的扶持力度。
同時,《方案》提出,要引導社會資本設立一批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的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強化對人工智能企業、產業的金融資本支持。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基礎上研發面向中小企業場景創新的金融產品,為企業推動場景建設等提供融資支持。
據中研普華調研數據,2024年天津智能科技產業總規模達到5200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從細分領域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占比達23%,規模約1200億元,其中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等技術應用最為廣泛。
基于中研普華產業模型測算,在基準情景下,2025年天津智能科技產業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到2030年有望達到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其中,工業智能化將成為最大增長點,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市場增速超25%。從技術趨勢看,AI大模型工業化應用加速,行業專用模型開發成本將降低70%。
各地打響人工智能“競速賽”
目前,包括天津在內的全國多個省市均在發力人工智能賽道。近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潛力來看,2024年浙江超越廣東位居榜首,廣東、安徽、江蘇、上海、北京的產業發展潛力分列第二至六位。
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價上,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分列第一至四位。在創新能力方面,廣東以80.5分位居創新能力榜首,而北京、浙江、上海、安徽、江蘇分列第二至第六位。
今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關于支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27年,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領跑發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和產業應用全國領先,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全省規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營業收入超1萬億元。
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顯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3000家,獨角獸企業超10家,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20%,推出10個以上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孵化器,形成“場景應用最開放、算力供給最普惠、產業生態最健全、創新創業最便捷”的產業發展環境,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的《北京市關于支持信息軟件企業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服務能力行動方案(2025年)》提出,圍繞“人工智能+”戰略,用支持通用智能體發展、推動信息軟件企業發展行業模型能力、實施信息軟件企業智能技改工程等8大舉措支持企業發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力爭全市智能算力規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個左右具有顯著成效的行業開放語料庫示范應用成果,建設3—5個大模型創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協同的賦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訓練場。
《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本流動呈現明顯區域集聚特征,2024年北京、上海和浙江三地相關投資總金額達到649.3億元,吸引了中國人工智能投資近78%的資金,重點投向大模型、多模態系統等前沿領域。
責編:萬健祎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