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家券商一季報發榜!7家凈利潤翻倍,自營最牛暴增23倍,經紀全面“高歌”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譚楚丹2025-04-30 10:06

上市券商一季報披露“收官”。

在2024年同期低基數效應與2025年一季度A股市場交投活躍的雙重因素影響下,今年逾半數上市券商一季度業績實現高增長。

4月29日晚上市券商一季報披露完畢,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共有7家券商歸母凈利潤實現翻倍,2家扭虧為盈,另有15家增速逾50%,僅有4家出現同比下滑。

大型券商并購整合對行業格局的影響仍是市場焦點之一。國泰海通一季度歸母凈利潤以百億規模位居榜首,主要因為并購產生的負商譽帶來營業外收入增加。不過剔除負商譽影響后歸母凈利潤為32.93億元,同比增長60.65%,行業排名下調。中信證券“一哥”地位仍難以撼動,營業收入及細分業務收入均保持全面領先。

分板塊來看,42家上市券商經紀業務受益于市場交投活躍全面“高歌”。自營業務則出現分化,該板塊是中小券商業績的“勝負手”,如東北證券、紅塔證券、長江證券、華西證券、東吳證券等歸母凈利潤翻倍增長的券商,主要因自營業務大幅增長;而財通證券、中原證券、第一創業等券商的業績減少則受自營業務收入下滑拖累。

大型券商歸母凈利潤高增

截至4月29日晚,42家上市券商一季度“成績單”發榜完畢。在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指標方面,大多數證券公司業績增長明顯。

營業收入方面,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共有2家證券公司的營業收入超過百億。中信證券以177.61億元排名第一,該收入規模同比增長29.13%;合并后的國泰海通以117.73億元排名第二,收入規模增長47.48%。

另一看點在于,營收前十陣容有變。東方證券以53.82億元的營收挺進行業前十,位列第8位,收入規模增長49.06%。而大型券商招商證券跌出前十,一季度營業收入47.13億元,滑落至第11位。

凈利潤表現更受市場關注。42家上市券商中共有36家一季度實現增長,其中22家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超過50%。另有2家實現扭虧為盈,其中包括國聯民生證券。

國泰海通一季度以122.42億元的歸母凈利潤排名第一。國泰海通解釋,主要原因是吸收合并海通證券產生的負商譽帶來營業外收入增加,剔除該因素后凈利潤為32.93億元。中信證券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65.42億元、華泰證券36.42億元,位居行業前三。

部分中小券商一季度業績呈現“低基數反轉”態勢。東北證券歸母凈利潤大增逾8倍,公司解釋主要因為今年一季度財富管理業務和投資業務收入同比增加。記者注意到,該券商去年同期基數低亦是重要因素,其歸母凈利潤規模曾排名倒數第三。紅塔證券、華西證券等也有相似情況,今年一季度實現業績均實現翻倍增長,實現“深蹲跳”,去年同期歸母凈利潤收入規模較小,排在行業后10名。

另一實現歸母凈利潤翻倍增長的長江證券,今年一季度凈利潤近9.8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歸母凈利潤的50%。單季利潤規模超上年總量半數的還有方正證券,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11.95億,同比增長52.37%。

大型券商也實現業績高增,比如銀河證券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84.86%,公司解釋因為財富管理、投資交易、投資銀行等業務經營業績增長。國信證券增長89.52%、廣發證券增長79.23%。華泰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的增幅也超過50%。

值得一提的是,申萬宏源以集團主體上市,集團口徑下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19.77億元,排名第9位(下文數據仍以集團上市主體口徑)。記者從申萬宏源證券處獲悉,申萬宏源證券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22.06億元,排名第8位,規模同比增長36.76%。

有4家中小券商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其中財通證券與首創證券雙雙下滑逾30%。前者表示,主要因為金融資產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影響導致營業收入減少;后者則稱因為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下降。

有券商自營收入實現逾20倍增長

自營業務是證券公司業績分化的關鍵因素。今年一季度股債走勢分化,券商自營能否把握機遇,受到市場關注。記者以“投資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口徑計算自營業務,共有26家上市券商的自營收入實現增長,占比62%。

中信證券自營業務以88.62億元的規模排名第一,同比大增62.32%。國泰海通為40.10億元,排名第二。中金公司為33.96億元,排名第三,同比增長83.32%。

前十的大型券商中,廣發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增長106.47%;銀河證券增長93.74%;國信證券增長71.42%。

除前述廣發證券外,還有7家券商的自營收入實現翻倍增長。比如,長江證券實現逾23倍的高增長,一季度自營收入8.72億元。又如,華西證券實現逾6倍的增長,一季度自營收入3.06億元。

有16家機構的自營收入出現業績下滑。其中,財通證券一季度自營收入同比減少幅度達94.53%;中原證券同比減少87.68%。華林證券、中銀證券、第一創業、國海證券均同比下滑超過30%。招商證券一季度自營收入亦同比減少26.19%,是大型券商中自營表現較弱的公司。

3家經紀收入逾20億元

經紀業務一季度表現則全面向好。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42家上市券商的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均實現增長,增幅的中位值達到48%。

國金證券分析師曾表示,券商經紀業務將受益于市場交投回暖,今年一季度日均股基成交額達1.77萬億元,同比增幅72.1%,疊加權益類公募新發份額同比翻倍至1101億份。

業績數據顯示,共有3家券商的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超過20億元,去年同期只有1家。中信證券今年一季度以33.25億元的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排名第一,同比增長36.18%。國泰海通以26.52億元排名第二;廣發證券以20.45億元排名第三,同比增長50.66%

招商證券以19.66億元排名第四,同比增長49.01%。華泰證券的經紀業務表現從去年第三位滑落至第五位,該項收入為19.36億元,同比增長42.60%。

國信證券今年一季度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長達到72.54%,增幅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前列,實現收入18.61億元。不過盡管如此,該券商在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的排名也僅僅從去年同期的第8位上升1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證券公司在經紀業務競爭激烈。

7家券商資管收入“腰斬”

今年一季度券商資管業務業績呈現顯著分化格局。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有19家券商在該指標實現正增長,23家券商業績下滑,正負增長券商數量占比接近持平。

共有3家券商一季度資管手續費凈收入超過10億元。具體來看,中信證券以25.63億元排名第一,同比增長8.69%。廣發證券的資管表現優于合并后的國泰海通,前者資管手續費凈收入為16.92億元,同比增長5.26%;后者為11.68億元,同比增長27.2%。

中泰證券一季度資管手續費凈收入超越華泰證券,以5.39億元排名第四,同比增長12.19%。而華泰證券該指標同比銳減61.70%,收入規模降至4.24億元,排名滑落至第五,其跌幅在上市券商資管收入跌幅榜中排名前三。

第一創業以2.45億元的資管手續費凈收入規模躋身前十,同比增長8.36%。而去年同期在前十陣容的首創證券,其資管手續費凈收入大幅下滑52.52%,排名掉至第19位。

同比變化來看,招商證券、長城證券的一季度資管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40%。相應地,除前述首創證券、華泰證券以外,太平洋證券、山西證券、紅塔證券、華林證券、南京證券的資管手續費凈收入均出現“腰斬”。

投行頭部效應顯著

今年一季度投行業務呈現結構性發展,股權融資規模仍處于低位水平,債券融資規模則表現增長。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有23家券商的投行收入呈現上升趨勢,19家下滑。

中信證券以9.76億元的投行手續費凈收入規模排名第一,同比增長12.24%;國泰海通以7.08億元排名第二。兩家頭部券商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華泰證券以5.42億元排名第三,同比下滑5.93%;中金公司以4.03億元排名第四,同比減少10.47%。另有17家券商的投行手續費凈收入超過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天風證券一季度投行手續費凈收入為2.09億元,排在第9位。相較來看,過去在投行業務長期表現較好的國金證券排第19位;國信證券排第20位。

從同比表現來看,華安證券、中銀證券的一季度投行手續費凈收入雙雙增長逾300%,國元證券、華林證券、國聯民生、招商證券也實現翻倍增長。

而紅塔證券、東北證券、華西證券、中原證券的一季度投行手續費凈收入均同比下滑超過50%。其中紅塔證券一季度投行收入規模最小,不足200萬元,同比減少90.28%。

排版:王璐璐

校對:陶謙???

責任編輯: 冉超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久 | 日本在线A∨视频网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第一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