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勉勵年輕一代,“要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人工智能成為發展的關鍵變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出了歷史性機遇。向來得風氣之先、善于把握時代機遇的青年人,大有可為,當大有作為。
電,被喻為點亮世界的神奇力量。停電了怎么辦?過去靠電力運維師傅背著工具包,沿線檢查排除故障。如今人工智能的應用,有望更好解決這個老大難,不僅能提前發現設備可能出現的故障,還能預測用電高峰,讓電網運行更安全更穩定。
把尖端技術應用到供電系統的,是一群年輕工程師。他們開發了“光明電力大模型”,用一行行代碼,給電網裝上了“智慧大腦”。科技讓生活更美好,而點亮科技樹的,常常是年輕的力量。青春意味著無限可能,年輕人身上總有神奇的力量。
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縱觀文明長河,“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人類社會的經驗總結也是深切期許。
沒有誰比青年更愿意、更善于創新創造。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突擊隊,自主研發的“天樞”大模型,已成為化工領域“創新風向標”;平均年齡28歲的中國航信“技術極客”,研發的“千穰”大模型,讓航班預測準確率提升40%,智能客服響應速度提高3倍,每年為行業節省超億元成本。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創新力十足的青年,正在挑大梁、擔重任。這份奮發有為、敢做先鋒的精氣神,正化為源源不斷的朝氣銳氣,展現在時代進步發展的方方面面。
創新無極限,成長不設限。青年只有在經風雨、見世面中,才能成長成材,長成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
在人形機器人還是“冷門賽道”時,90后冷曉琨和團隊就入局了,他們克服研發成本高昂、關鍵零部件靠進口等難題,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攻克“卡脖子”難題。團隊發布的高動態人形機器人“夸父”,零部件國產化率達90%以上,把一體化關節、運控算法等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但只有沉下心、練內功,才能以長期主義贏得遠大前程。
夢想無遠弗屆,時代廣闊無垠。身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吃勁的時候,也正是青年人大顯身手的時候。
“31歲時,我成為一個千萬級項目的負責人,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姜益光說。年紀輕輕就干大事,離不開信任與支持。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不論是改革攻堅克難,還是挺進科技“無人區”,抑或是社會治理創新,青年都可為生力軍、先鋒官。給足發展空間,既排憂解難,又鋪路搭橋,努力創造青年友好的社會氛圍,青年必以汩汩而出的創新創造,持續為社會進步賦能、開路。
“人雖渺小,但心可以無限廣闊。”正在執行任務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王杰的話,道出了當代青年的大志氣、大胸懷與大能量。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強國有我”的時代新人,必將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