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76億美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突破千家,新設外資研發中心30家。如今,跨國企業不再滿足于“在中國制造”,而是主動將“中國方案”嵌入全球創新鏈,由此,上海正加速從全球化的“承接地”轉變為全球創新的“起源地”。在全球產業鏈重塑與科技革命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上海正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創新升級“在中國,向世界”
作為德國拜爾斯道夫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妮維雅的地位日益凸顯。步入坐落于上海徐匯區虹橋路的妮維雅中國研發中心,開放式研發空間的設計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在通透的玻璃幕墻內,辦公區與實驗室巧妙地實現功能分區,研發人員只需轉身數步即可完成從理論推演到實驗驗證的場景切換。
“創新往往誕生于靈光閃現的瞬間。”拜爾斯道夫中國企業事務部總經理雷開霆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我們特別設計了這種零距離的研發動線,當工程師在電腦前完成配方模擬后,30秒內就能在配備精密儀器的實驗室進行實證研究。”
據介紹,上述研發中心是拜爾斯道夫集團全球第二大創新中心,既是面向中國本土市場的重要創新基地,也承載著鏈接全球和中國的使命。雷開霆說,拜爾斯道夫不會只局限于上海,而是立足上海帶動長三角產業交融、可持續發展。
近日,豐田汽車公司也加碼投資中國市場——豐田汽車公司與上海市達成合作意向,將在上海設立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建設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以及豐田先進動力電池生產能力。本次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雷克薩斯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取得實質性進展。
以“立全球,更中國”為目標,豐田汽車正不斷推動在華事業的全產業鏈提升,從管理體系、研發體制、生產、銷售、服務、合作伙伴等全維度,推動與中國發展速度配套的企業變革。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對記者表示,2023年,為了加強智能化和電動化技術的本土研發,公司將位于江蘇常熟的中國豐田最大的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在此基礎上,公司將原本分散在中國多地的一汽豐田研發、廣汽豐田研發、比亞迪豐田研發,與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進行整合,構建中國獨立的研發體制,將研發的決策權從日本本土移轉至中國本土。“通過這一改變,我們將聯合研發機構母公司一汽、廣汽、比亞迪等,充分發揮豐田研發的整體優勢,以綜合實力推動智電技術的研發升級。”
“如果想要造出真正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就必須用‘中國人的頭腦和方法’,聚焦中國人的思維來進行產品研發。”李暉說,為此,中國豐田建立了由中國人擔任車輛開發負責人的“中國首席工程師(RCE)制度”,力求準確地把握中國市場環境,實現“Best in Town”。
擁抱“大市場”加碼“硬科技”
在傳統制造之外,外資龍頭正將投資重心瞄準“硬科技”與高附加值領域,加快向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硬核”產業集聚。
近期,上海市為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家外資研發中心“授證”,超過半數來自上海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包括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時尚消費、新能源等。在浦東獲得頒證的17家企業中,有6家來自三大先導產業中的生物醫藥產業。
4月29日,碧迪醫療位于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的分撥中心與大中華區研發中心同步啟用。這是碧迪醫療亞太首個自營分撥中心,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內首個集分撥與研發功能于一體的醫療器械項目,預計年進出口總額將達20億元。
在高端制造領域,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近期宣布投資5億元人民幣,擴建其在上海浦東的cellasto工廠。記者獲悉,該工廠未來將提供先進的降噪、減振與舒適性解決方案,助力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發展。擴建項目計劃于2027年建成投產,總產能預計將提升近70%。
全球光學巨頭卡爾蔡司近日宣布,將在上海自貿區新建大中華區總部綜合園區,集研發、制造、展示為一體。項目占地60畝,總投資超6億元,預計將成為其在中國發展的全新戰略支點。
“卡爾蔡司是浦東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蔡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謝磊表示,1999年蔡司就是第一批入駐浦東保稅區的外資企業。如今,中國已成為蔡司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作為材料科技企業的代表,科思創持續擴大在華布局,積極擁抱綠色能源。近期,科思創與廣汽集團達成合作,為飛行汽車的內外組件開發高性能和可持續材料。“上海基地是科思創歐洲以外首個工藝技術中心的所在地,基于‘本地為本地’及‘本地為全球’的概念開發定制化工藝技術解決方案,目前綠電使用占比已超30%。”科思創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雷煥麗透露,截至2024年底,科思創在中國投資了超過40億歐元,上海一體化基地已成為公司全球最大的綜合性生產基地,中國也已成為公司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上海方面表示,希望國際企業扎根上海,加強研發創新,提供高品質產品,更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同時,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優化海外業務布局,與上海企業打造“出海”共同體,助力上海產業轉型升級。